捐俸于民 不露德色
2015-06-24 09:53:01??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有明一代,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此成為官場“潛規則”。宦海有同大染缸,身陷其中,難以保潔,但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好官,令人敬仰。 嘉靖年間,童游學宮,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一位受邑人尊敬的長者,默默離開了風雨飄搖的人間。死者白發稀疏,面目清癯,神情安祥若睡。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只見四壁蕭然,桌上散落幾片銅板,柜中擺著幾件換洗舊衣,再無像樣值錢的東西,見者無不傷感淚落。邑人動情了,自發捐錢捐物,讓老人入土安息。 他叫蔣蒙,字山泉,建陽縣儒學教諭。 蔣蒙有位值得驕傲的好友,他就是一身傲骨、為民請命的海瑞。兩人都是瓊州府人,蔣蒙對這同鄉好友十分敬重,常以其行勉勵己行。 明代教諭,手中掌管上千籮學田租米,收入支出,任其支配。他非但沒有占用一斤一兩租米,反而常把應得的俸薪用于周濟窮苦學子。自己平日生活簡樸,“食僅脫粟,衣至敝裂不堪補”,更可貴的是做了“捐俸于民”的好事后,“不稍露德色”。在邑中任教諭兩年時間中,教人子弟,拒收禮品,做到“俸薪之外無所取”,邑人皆稱其善。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