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歸婺源勸返閩
2015-06-09 16:17:50??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蔡元定陪同朱熹回到老家婺源,這是朱熹第二次回到老家,第一次是在進士及第后的紹興十九年(1149年),朱熹回到陌生而向往的故鄉,向列祖列宗的英靈報告喜訊。 第二次回老家,一路上,朱熹與蔡元定反復研讀《近思錄》,探討學問,交流心得,彼此受益良多。朱熹在給呂祖謙的信中提到“道間與季通講論,因悟向來涵養功夫全少,而講說又多強探必取、尋流逐末之弊,推類以求,眾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腥蛔允?,似有頓進之功。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將來。然非如近日諸賢所謂頓悟之機也?!背浞钟懻摓槿酥螌W之修養問題,相互砥礪。四月二十一日,師生二人到達婺源,朱熹與擅長風水的蔡元定奔走山間,尋訪祖墓故地,征詢蔡元定的意見,又通過地方官恢復修葺了婺源始祖的墓園。 第二次回到故里的朱熹,一直逗留到了六月初才返閩。期間,朱熹在參觀完縣學之后,作了《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提到:“熹故邑人也,而客于閩,茲以事歸,而拜于其學。”此時,身處婺源的朱熹,雖出生在福建,但內心深處依然把福建作為他的客居地。宋代的程敏政在《送朱子裔孫楙序》中云:“‘聞知長老,淳熙中文公歸展祖墓,慨然思返其故廬。因挾西山蔡元定與俱。蔡氏雖精于堪輿之說,而實則閩產,力勸文公返閩。'則先生平日惓惓于新安之山水可知也。”面對動人的新安山水,朱熹已作出回到婺源祖居的決定。朱氏三代客居福建,思念故里,其情可憫。但是,若朱熹留居祖籍,其學術走向,必為另一景況。一同前往的蔡元定力勸朱熹,蔡元定的確是朱熹最值得信賴的人,朱熹最終返閩。此后,蔡元定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相伴朱熹左右,并因此而舉家從麻沙遷至莒口后山,以方便照顧朱熹。朱熹也最終將生命的歸宿托付給了建陽這片山水。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離開寒泉精舍重歸五夫紫陽樓,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需要照顧罹患重病的夫人劉清四,她是朱熹的老師劉勉之的長女,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五夫紫陽樓。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二月,朱熹在蔡元定的陪同勘察下,選擇建陽嘉禾里(今黃坑鎮)唐石之大林谷,協助朱熹葬其夫人劉氏于此,朱熹后來亦以此安息地。明代的戴銑在《朱子實錄》中載:“太師徽國文公朱子墓在建陽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九頓峰下。按其地名又名龍歸后塘,乃朱子與蔡元定所卜,風吹羅帶形?!?/p> 期間,協助朱熹撰成《周易本義》。并與朱熹數書往返,討論“遷善改過”、“養浩然之氣”。朱熹在《答蔡季通》中云:“為賢者慮之,恐只中甚自愧,便是病根。不若從此痛自斬絕,毋以此等為愧而深求可愧之實,不必更為月攘之計,以俟來年,庶乎于遷善改過有日新之功,而胸中之浩然者無所不慊而日充矣。如其不然,則平日講論徒為虛語,臨事之際,依舊只是平日氣習、世俗常情,某實懼焉。三復來書,竊意方當落筆之時,天下之義理皆小,而此事獨大也。不然,何其與平日講論之言殊不相似也?以左右之高明,區區常竊愛慕,深不欲其如此,故竭底蘊。幸熟察而深思之,則不惟某之幸,實朋友之幸,吾道之幸也。昨日讀通鑒,至班固論郭解有溫良泛愛絕異之資而不入于道德,以至于殺身亡宗處,方為之掩卷太息,以為天理人欲之間毫厘一差,其為禍福之不同乃至于此?!?/p> 淳熙五年戊戌(1178年),蔡元定與朱熹等學友游云谷并賦詩。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二十五日,五十歲的朱熹扶病離開五夫起程赴任江西南康知軍,南康軍管轄星子、都昌、新昌三縣,軍治所設在星子縣,其背負廬山。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著力修復業已荒廢的“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淳熙七年庚子(1180)春,蔡元定前往江西南康看望朱熹,與朱熹、汪清卿等游廬山,題刻紀游于落星寺。并在白鹿洞書院聆聽朱熹講學。 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蔡元定和朱熹等人應劉甫邀請游武夷山北水簾洞,刻石紀游。這年,著名理學家呂祖謙去世。 淳熙九年癸巳(1182年),協助朱熹撰成《太極圖說解》、《通書解》。 淳熙十年癸卯(1183年)四月,協助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隨朱熹講學于武夷精舍。蔡元定的兩個兒子蔡淵、蔡沉,潭陽七賢中的黃干、劉爚、游九言也來到武夷精舍受學于朱熹。 武夷精舍后來得到朱熹三子朱在、孫朱鑒的相繼修葺與擴建,改名為紫陽書院,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書院火毀。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復建,改稱為朱文公祠,主祀朱熹,以蔡元定、黃干、劉爚、真德秀配享。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