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瓷建盞工藝中斷數百年重放光彩
2015-05-11 16:25:51??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編者按:近年來,我區著力打造建盞文化名片,取得顯著成效。4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綜合新聞第七版刊載了新華社記者孟昭麗采寫的《宋名瓷建盞工藝中斷數百年重放光彩》一文,本報予以轉載。 新華社福州4月27日電(記者孟昭麗) 詹桂溪7年前做出了一個讓全家人當時難以理解的決定:自家物流生意越做越大,他卻要轉向一個“前途未卜”的領域——重新研制建盞。 詹桂溪的家鄉是福建建陽,這里出產的黑瓷建盞為我國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兩宋時期,“斗茶”風靡朝野,使得建盞名重一時,曾大量出口海外。 世事滄桑,宋末元初后,建盞制作工藝湮沒無聞。 詹桂溪說,兒時就聽父輩講“斗茶”的故事,講黑瓷的奇妙,曾為這一手藝失傳感到痛心。 198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福建省輕工研究所和原建陽市瓷廠等機構的專家在經數年研究試驗后,成功燒制出仿古建盞,失傳數百年的建盞工藝得以恢復。看到家鄉的古老工藝恢復,2008年,詹桂溪便一頭扎進去研究建盞最具代表的產品之一兔毫盞的制作工藝。 在詹桂溪的建盞作坊,工人們為盞坯上釉。建盞的燒制要經過一系列工序,包括洗漿、瀝漿、煉泥、手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燒窯、出窯。上釉是其中一道重要的環節。 “上釉全憑個人的經驗,盡管自己做了3年多,但一天上釉的近百個盞里,還會有一兩個次品。”詹桂溪妻子楊鷹告訴記者,只有本地原料才能做出精美作品,不僅盞坯的原料來自當地泥土,釉料也是由本地的釉泥經過調配而成。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魅力主要在于窯變產生的釉面斑,名貴品種有兔毫、鷓鴣斑、曜變等,其中以兔毫最為知名,這種盞器在漆黑發亮的釉面上,并排的閃現著金色光澤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 “其他瓷器的紋樣花式可能來自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而建盞雖然也需借巧匠的巧技,但它的花紋由陶制過程中形成。”來自陶瓷工藝世家的葉禮忠說,黑釉經過爐火的高溫燒制,自然形成了變化萬千、絢麗多彩的作品。 作為建盞制作技藝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葉禮忠的建盞作品不愁銷路,“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都是客戶來家里訂購,不用出門找市場。” “建盞曾經是當地機關單位贈送禮品的首選,不少建盞企業因此獲益。”建陽區紀委副書記陳容說,如今,企業要打開市場,必須在開發新產品和創新營銷思路上花費更多心思。 “我們還用相同工藝開發出碗碟、香爐、賞件等產品。”詹桂溪告訴記者,“不需要到外地開店,客戶會慕名前來買,一天可以賣出500件左右。” 創新讓詹桂溪受益不少,但他依然夢想:用宋代古法燒制建盞。為此,他收集了一筐又一筐的建盞土坯。 “現在建盞生產廠家大多用電窯、氣窯等燒制,比較容易控制溫度,成品率大大提高,但真正的珍品還是用古法燒制。”詹桂溪說,“我計劃建一個全國最長的龍窯,長達136米,全部用宋代工藝流程來燒制建盞。” (新華社專稿)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