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仙訪勝硯山行
2015-05-11 15:26:38??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曹長美) 從小聽著“八仙過海”、“天仙配”的故事長大,正如《童年》歌中唱“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里面有沒有住著神仙”那樣對仙山充滿好奇和向往。現在有人告訴我,本邑建陽境內將口東田村就有一座這樣的仙山,怎能不令我激動!激動就會有行動。于是,約了幾位同道一起上山尋仙去。 此仙山名硯山,因其“山之西有石,端平如案,上有二處微黑,隱隱然若硯狀”故名之。此硯非一般之硯。據傳,乃孔夫子所遺,故又名孔山、夫子案山。據《建陽縣志》載:漢淮南華子期曾隱居此山煉丹得隱仙靈寶法,驂鸞而去。留有煉丹臺,高人座,高人梯,隱仙亭等遺跡,舊有硯峰教寺。看來,仙人已去,空留遺跡。若能綠野覓仙蹤,上高人梯,坐高人座,想必亦能沾得仙靈之氣吧。幸運的話,也許還能從煉丹臺的余灰里尋得半粒仙丹呢。 從建陽市區坐40多分鐘的車到達東田村。村人說西面的那座高山就是硯山。透過村邊點點桃花,見硯山嵐靄蒸騰,云霧繚繞。這云霧是從煉丹爐中蒸騰出來的嗎? 心懷疑思,腳步輕捷。走約一里許,有竹林郁郁蔥蔥,竹林掩小屋,屋頂串翠竹。那沖破小屋約束的青竹,也是出來尋仙訪勝的嗎? 越過竹山,是雜木林。星星點點的陽光透過樹葉,花花地裝點著鋪滿落葉的小道,綿柔幽遠,仿佛行進在時光隧道中。若真能穿越時光的話,我們也許能追上宋大儒朱熹一行,一起尋仙訪勝。朱熹青年時期居崇安五夫,常到雒田里(今建陽崇雒)拜訪隱居在芹溪六曲處的表兄邱義。芹溪古稱勒溪,芹溪由崇安五夫大干村流入崇雒中巨自然村,再達將口匯入崇陽溪。朱熹乘一葉扁舟,翩翩而下。沿溪兩岸的美景定格在朱熹《芹溪九曲》棹歌中。有一天,朱熹邀了表兄等人,舍舟登岸,到五曲的硯山(舊屬雒田里)尋仙訪勝。于是有了五曲棹歌“五曲峰巒列翠屏,白云深處隱仙亭。子期一去無消息,唯有喬松萬古青。” 說起勒溪(芹溪),頗有名氣,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一福地就是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硯山因為華子期“煉丹得隱仙靈寶法,驂鸞而去”而名譽了流經硯山的整條勒溪。宋趙癯齊在《買陂塘(壽監丞吳芹庵)》詞的上、下闕末句分別寫了“有九曲栽芹,一峰橫硯,江上聽春雨”、“待報了君恩,勛銘彝鼎,歸作子期侶”想必也是為了沾得硯山華子期的仙氣,來為吳芹庵祝壽吧。 綿柔小道盡頭,忽然變得開闊。二米多寬的石階,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古樸而大氣。比位列潭東第一名山——庵山的石階要寬得多。由此推想,當年此地行走著多少絡繹的人群。古石階是修于華子期練丹時期還是建于人們尋仙訪勝時期呢?若是華子期所修,沿石階拾級而上該是可以通天的吧。看來,這就是高人梯了。抹去古階厚厚的青苔,不知能否覓得如莒口圣跡寺那樣的圣跡大腳印?噢,此處該稱仙蹤,綠野仙蹤。抑或有,恐怕也被歷年尋仙訪勝的人流踏平了吧。古道兩旁,古木參天,藤蔓盤虬,清泉汩汩。把耳朵貼近古樹,仿佛可以聽到忽忽的仙樂。 高人梯把我們送到硯山峰。峰上巨石林立,青松挺拔。此外,還有紅葉、綠葉、黃葉灌木參差分布,明麗地裝點著山峰,真有一種如臨仙界的感覺。大石都是黑墨色的,不懂哪塊是案,哪塊是硯。有的巖石黑得長出了白樸樸的石花。我們在不同的石塊上尋覓著仙跡,最先發現的是“高人座”,這三字用幼圓體陰刻而成,這塊大石位于小路邊,所以很快就發現了。找了很久,才看到“中峙雒田”和“陳王前珉”,分別陰刻在一塊巨石的前面和上面。“中峙雒田”好理解,應該是方位地名;可是“陳王前珉”是什么意思呢?是人名嗎?那又是何許人?縣志上沒有記載。在網上查找亦沒有結果,只知道“陳王”是中國古代封建王爵之一,它還是個復姓,今香港有此姓。后面這兩行字為端莊的楷體,因為年代久遠,風化嚴重,難以辨認,看不出有明顯的落款。還有的石面上也有凹凸,寫著我不認識的天書。 青松巨石像一幅古樸的山水畫韻味悠長,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坐在那兒聊天、吃干糧、發呆。悠悠的思緒追隨子期驂鸞而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