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溪源
2015-04-20 10:43:39??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夏日,天高云淡,和朋友起了個大早,趕赴溪源。 溪源村位于建陽城區西南部,距城區10公里。車子駛過“溪源村”卵石碑,眼前豁然開朗,“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不遠處,小村靜臥,粉墻,紅瓦,古樹、清溪,心不由得一顫,是一份打動人心的,江南的美。 “溪源好,晨霧漫山嵐。古井、青磚、樟茂盛,山風野味酒濃酣。游客樂悠然。”最初認識溪源,是在高榮嬌老師《憶江南·游溪源》篇中。品讀再三,悠然神往。聽同事說,溪源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建陽美麗鄉村中的翹楚。 “溪源”顧名思義水之源,溪源之美有一半在于水。 村口,有上下兩口小泉,活活潑潑地噴涌著。村民順勢而為砌成兩個三角型的小池,清波蕩漾。幾棵古樟老干虬枝,其葉青青,拱護著小泉,與不遠處風雨亭對望,迎接游人,接納游人,又送別游人。 溪水懷抱全村,順著小溪走,環村公路寬闊潔凈,新修的房屋幢幢林立,白墻紅瓦,房前屋后綠樹掩映,花草點綴。每扇門前都掛著木制楹聯,紅底金漆,復古與現代和諧交融。“方塘水活溪源滿,新院渠清紫氣臨。”一路品讀,內容大都既景寫實,又表達村民的美好愿望。老人們依舊沿用老式洗衣方式,在垂柳依依的溪邊,青石板上,用木頭梆子敲打衣服,言笑晏晏。游人走過,她們偶爾停下動作看看,又繼續工作,木頭梆子一聲一聲,帶著古老的節奏,配上溪水撞擊青石板的叮咚聲響,別有韻味。驚異水的清澈,陪同的村民小呂告訴我們,小村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小溪不日將放入錦鯉,打造“鯉魚溪”景點。 往前走,不知不覺中石溝代替了小溪,這是到了老街。老街與環村公路的寬闊大道不同,它是細的,不與窄相應,這份細是細膩與細致。腳下是細碎的石子路,眼前是細致的木刻雕花,頭頂是被飛檐分割開的細長的天,連古老的石溝也用卵石細細拼砌,清亮的水流縈繞你的腳步靜靜流淌。老街之所以叫老街,大概就是因為這滿目的老房子,歷史在房前屋后留下痕跡:石板路被代代更換、大小各異的腳步磨得發亮;屋檐下掛著金紅的燈籠,風風雨雨模糊了它們的圖案,但在古樸莊重的古街上依舊讓人驚艷;屋頂上還有不平整的瓦片,鴿子和小鳥列著隊站開,我從瓦下走過,抬頭看看它們,它們倒是不驚不怕,低下頭與我對視,又驕傲地抬起頭來。 溪源村存留著許多明清時代古民居,修建于嘉靖年間的呂氏祠堂保存完好,祠堂前御賜的“文魁”牌匾依舊高懸。相傳始祖呂湮一生為官清廉,盡心為民,懲治污臣,無私無畏,因治亂有功而得朝庭御賜門戟,以文官武賜而傳為美談。后因遭奸臣誹謗而攜家眷逃遁入閩。公元762年,呂湮由河南光州固始縣汪棚街道遷到建陽溪源建村,至今已有1200多年。明代萬歷年間,呂武良中探花,朝廷為其建筑的探花亭依然挺立,修葺過后顯露著嶄新的光輝。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使得溪源村充滿了傳說,走過的每一條小道,途經的每一個舊巷,連巷口的每一個古井,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歲月幡然而過,在時光日復一日的緩慢推進里,這些傳說有的遺忘了,有的淡化了,也有的加上了濃墨重彩的新味道。 正午近了,氣溫愈發高昂,陽光也愈發刺眼,我們選擇了一條陰涼小道往后山的松樹林走。山腳下那棵微微歪著頭的樟樹已經站立千年,依然綠蔭如蓋,仿佛在默默訴說著張生和呂淑蘭那凄美的愛情故事。順著新修的木棧道木梯往上爬,很快就看到大片的松樹林。樹林前有一個近乎完美的圓形荷池,七月酷暑已經過了花期,但仍有大朵大朵的荷花綻放,據說這個池潭是隕石墜落砸下的天坑,潭底有清泉,潭水四季不涸。200多畝的松樹林郁郁蔥蔥,松樹棵棵筆直挺立,有小溪穿林而過,錚錚淙淙,于松林的凜凜威嚴中增加一絲嫵媚和朗潤。林邊有綠道可直達國家3A級景區臥龍灣。 溪源村不大,比鄰和睦,雞犬相聞,是個家家有水,戶戶有花的世外桃源。(張敏英 程芝婷)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