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圓夢須堅持
2015-03-03 15:52:11? ?來源:建陽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鄧忠衛(wèi)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大凡常人,難免有夢。合乎情理的夢,激勵打拼的夢,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一只無形的托臂。央視有一句令人過目不忘的公益廣告:向上因為有夢,成長因為有你!誠如斯言。人生因為有了某種夢想,才能默默奮斗,才會孜孜以求。 退而言之,人生有夢,才有希望和盼頭。正因如此,逢年過節(jié)時,喜慶日子里,人們互致祝賀祝福,常用的一句祝辭是——心想事成、好夢成真! 可是,“櫻桃好吃樹難栽”。無論什么人,不管何種夢,要讓夢想成真,或者早日圓夢,并非一件易事。最基本的是,要憑智慧和汗水辛勤拼搏;最重要的是,要靠意志與毅力長久堅持。否則,不經(jīng)搏風擊雨的艱辛歷程,缺少持之以恒的頑強毅力,大多只能事與愿違,再美好美麗的夢,也注定要成為泡影。 現(xiàn)實生活中,“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之類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而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往往卻是另一碼事。有的人因為缺乏恒心,選擇放棄,以致半途而廢;有的人因為缺少韌勁,虎頭蛇尾,與成功失之交臂,讓美夢悄然破滅。相反,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執(zhí)著追求不放棄的人,才可能感動上帝、踏平坎坷,才有望功成名就、夢隨心圓。古往今來,這樣的范例,俯拾皆是。 1832年,21歲的曾國藩首次參考秀才,不料被主考官當眾斥責:文章文理不通。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年,躊躇滿懷的他,再次赴考。雖小有進步,卻并不理想——僅中“背榜”(末名)秀才。這給他造成了巨大打擊。但永不放棄的曾國藩,不但不怨天尤人,反而自己制定了一個“每天做一篇文章、寫一首詩,看書不少于20頁”的“學習計劃”。最終,大功告成,不僅成為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而且成為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的創(chuàng)立人…… 曾國藩圓夢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經(jīng)不起挫折,耐不住磨難,遭遇幾次失敗,就牢騷滿腹,就怨天尤人,或信心動搖,或自我糟蹋,不是選擇堅持,而是主動放棄,其人生之夢也好,美麗之夢也罷,都將隨風飄逝、無影無蹤。 這一點,老夫也小有體會。由于那場怪異的“革命”,本人無緣高考,先是回鄉(xiāng),后再入伍。不曾讀過大學的我,居然異想天開,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始終有一個小小的、甜甜的夢——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作家。三十多年間,不論在部隊,還是到地方;不管是普通一兵,還是處級領導,一直堅持業(yè)余創(chuàng)作。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從小報走向大報,從地方報刊躋身中央報刊。而且,數(shù)十次在經(jīng)濟日報、檢察日報、文匯報等報刊征文中獲獎,十多篇作品入選中國年度最佳雜文等選本,一篇文章被選為中考語文試題,因此有幸成為“全國語文中考熱點作家”。更令一些媒體人羨慕的是,憑借新聞評論,我這個一天也不曾在新聞戰(zhàn)線工作過的“老機關”,卻先后獲得第十屆、第十六屆福建新聞獎一等獎……四年前,在加入福建省作協(xié)近20年后,58歲的我加入中國作協(xié),終于圓了曠日持久的作家夢。 古人云,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一個人,不論學歷是高是低、能力是強是弱,不管置身哪行哪業(yè)、出生豪宅寒門,只要做到心中有夢,不圓不罷休;屢受挫折,堅持不動搖,保持“只顧攀登莫問高”的精神,一路歡歌,執(zhí)著追求,才可望水滴石穿、繩鋸木斷——變美麗的夢想,為美妙的現(xiàn)實。(作者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