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考亭的勝境
2015-03-03 15:55:14? ?來源:建陽報 責(zé)任編輯:溫良英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考亭本是一座亭子——望考亭,而后漸至衍生為地名,稱“考亭”。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紛爭并起,歷史進(jìn)入五代十國時期。 中原許多的士人舉家南下,避亂建陽。亂世的身影中,有一位叫黃子稜的。 黃子稜,字元威,洛陽人。亂世之時,黃子稜隨父入閩,后仕宦南唐,任侍御史,死后謚“端”。黃子稜的父親去世后,葬于建陽的東南面,黃子稜在半坡處筑亭以瞻望父親墳塋。題亭子的匾額為“望考”。父死后稱“考”,母死后稱“妣”,“望考”有追懷先父之意。望考亭所在的那片土地,后來被簡稱為考亭。 朱熹晚年在考亭筑精舍講學(xué),四方學(xué)子不遠(yuǎn)千里前來求學(xué),一時學(xué)人聚集,研讀經(jīng)義,討論義理,或質(zhì)詢問難,或著書立說,蔚然成為思想史的大觀。由此形成的理學(xué)學(xué)派即以考亭名之,稱“考亭學(xué)派”,而“考亭”也成了朱熹的代名詞。比如說“上接伊洛而下開考亭”,伊洛是指講學(xué)于伊河、洛水間的程顥、程頤兄弟,考亭則是指朱熹。 據(jù)《福建通志》記載:考亭所在的位置即是“望考亭”,朱熹的滄洲精舍(考亭書院)就在其址之上。 同時,也記載了聚星亭的位置,說在“考亭書院之左”?!白蟆痹谀??是東面。因?yàn)?,南向是朝陽的方向,所以古人拿著地圖習(xí)慣性地將上方對著南方,光線亮,易于察看。于是,古人便形成了“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地圖方位,與現(xiàn)在地理圖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恰恰相反??纪旱奈髅孢€有一座亭子——天光云影亭。這是一座佇立在水中的亭子。朱熹先是鑿開方塘半畝,然后構(gòu)亭塘上,亭成后,題匾為“天光云影”。考亭這小片的土地上,竟然曾有三座名亭,真令人感嘆。 黃子稜寫有一首《望考亭》的詩。 青衫木笏尚初官,未老金魚是等閑。人世幾多名將相,門前誰有此溪山?市樓晚日紅高下,客艇春波綠往還。人過小橋頻指點(diǎn),全家都在畫圖間。 這首詩的詩景倒是很符合考亭半山處所見的景色,其間的寫景抒懷還有些唐人氣象,與宋人偏于說理的詩句很不相同。首聯(lián)兩句,沒有點(diǎn)明時間,也沒有指出地點(diǎn),十分地突兀。 青衫是官服。唐代的低品級官員的朝服為綠色。青衫表示官位卑微。笏是大臣上朝時手執(zhí)的手板。木笏是木制手板。唐制,六品以下官所持之笏為木笏。“青衫木笏尚初官”是指初入仕途后擔(dān)任品級較低的官。 “未老金魚是等閑”中的“金魚”是指官員佩戴的金魚袋。唐朝開始,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穿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 首聯(lián)兩句合起來看,表現(xiàn)了黃子稜遠(yuǎn)大的官場奮斗目標(biāo):即從六品以下的“青衫”奮斗到三品以上的“金魚袋”。而且,黃子稜認(rèn)為,這個目標(biāo)很容易,他分明用了“未老”、“等閑”二詞?!暗乳e”是很平常、很尋常、很輕松的意思。 頷聯(lián)“人世幾多名將相,門前誰有此溪山”則筆鋒一轉(zhuǎn),將黃子稜對望考亭的喜愛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就算從“青衫”奮斗到“金魚袋”,出將入相,功成名就,那又如何?其實(shí)我黃子稜要在官場飛黃騰達(dá)也是可以的,但官場險惡,哪里比得上我靜靜享用門前這片溪山勝境來得爽快! 至于后面兩聯(lián),則是寫考亭之美,用語倒流暢易懂。 時光最是無情,黃子稜之后,望考亭也消失了。這種亭子不像聚星亭、天光云影亭那樣有重建的意義。它只是黃子稜悼念追懷父親所建,是私人化色彩極強(qiáng)的產(chǎn)物,所以,一旦頹廢,就意味著消失。實(shí)際上,到了朱熹的時代,望考亭上已聚居邦人,成了考亭村,再往后,望考亭的建造者都有了兩種說法。 一說黃子稜所建,一說陳遜所建。嘉靖的《建寧府志》將兩種說法都收錄進(jìn)去了。 那座望考亭,是黃子稜建造以望“考”還是陳遜望“考”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開了個玩笑,朱熹晚年,在追懷“考(朱松)”時,想起朱松當(dāng)年說“考亭溪山清邃,它年可以卜居?!彼熘嵊诳纪ぶv學(xué),發(fā)展成為考亭學(xué)派,于是,這片溪山勝境便有了文化意義,這文化意義又完全超越了“望考”的個人情懷,也完全超越了黃子稜淡泊功名明志考亭的志趣,也許,這才更重要吧。 |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