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峒之禍
2015-02-12 16:01:40? ?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溫良英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南宋視界下的提刑官》之六三峒之禍宋慈仕途的第一站是贛州南部的信豐。他去信豐縣當主簿。信豐是“人信物豐”的意思,信豐的地名至今還在用著。信豐位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路交界處,是遠惡之地,相鄰的龍南、安遠更是“臭名昭著”。諺語是這么說的:“龍南、安遠,一去不轉。”意思是去任職就回不來了。乾道七年(1171)安遠知縣王鎮提到安遠時說:“水土惡弱,仕者非死即病”。非常可怕,去當官的,不是死就是病。去信豐當官不像是去當官,像是去玩命。宋慈認真地干了三年,沒死也沒病,但是,即將離任的時候,信豐縣隔壁的南安軍發生變亂。南安軍轄下的三個峒寨造反了。這三個峒寨是:石門寨、高平寨、大勝峒。南宋的朝廷對農民的暴亂是以安撫為主的,但由此也引發了種種的社會問題。招安不是真安,往往養虎為患。賊首出草,肯定是犯了罪的、不齒于鄉里的、或鹽子或逃軍……他們無所顧忌,出入林峒,造反作亂,誘脅良民,等賊首被招安撈了好處后,又食起朝廷俸祿當了官,惡性循環。江南西路的提刑葉宰決定不再招安,決意剿滅叛亂。宋慈留在贛南,參與平亂。贛南一直以來都是叛亂高頻暴發的區域。一些地名都引起了當權者的忌諱。像贛州,本來叫虔州的。紹興二十三年(1153)正月,秘書省校書郎董德元建議說:虔州的“虔”字是“虎字頭”,那虔州就是虎頭城,這確實不是個好名字,看看“虔”字就一臉壞相。于是,經中書省等大臣商議決定,決定放棄“虎字頭”。 重新改名。虔州有兩條河流交匯,一為章水,一為貢水。改名者便把“虔”字的“虎字頭”拿掉,剩“文”字,再加上章水的“章”與貢水的“貢”,合成了“贛”字。于是,虔州為贛州。像南安縣,本來叫上猶的。嘉定己巳年(1209),上猶匹袍峒有個叫陳葵的人造反,江南西路的孫通判責怪上猶這個地名,認為“猶”字有反犬旁,于是,壬申(1212)年改上猶為南安縣。提刑官葉宰創建節制司掌控江南西路的軍隊,開始了剿匪行動。當時,手上擁有大量正規軍的是副都統陳世雄,結果陳世雄帶著一群士兵觀望不進。宋慈手上只有一些民兵力量——隅團。見到陳世雄無動于衷,宋慈自己行動了,他請求發放賑米,先賑濟百姓,隱定民心,民心一定,就不會再跟從賊人造反了。然后,宋慈招集隅團兵員,直逼石門寨,擒拿石門寨寇首。三峒之禍平了一峒。消息迅速傳到陳世雄的耳中,陳世雄覺得臉上無光,逼手下軍士直趨高平寨和大勝峒,以期畢其功于一役。高平寨,寇首謝寶崇;大勝峒,寇首曾志。二人聽說石門寨已破,便設好伏擊,等待官兵的到來,陳世雄直入伏擊圈,被謝寶崇與曾志圍堵,官兵被擊殺十二人,陳世雄竟一時不知所措,居然不聽從葉宰節制,退回贛縣。宋慈請求提舉常平司的魏大有再次開倉賑民,屢屢傳送公文給魏大有,但都沒得到回應。魏大有也嫉妒宋慈攻破石門寨得了頭功。宋慈已經沒有退路,于是,再次率民兵、義丁前往力戰,進擊高平寨與大勝峒。宋慈勝。高平寨被宋慈攻破,擒拿了賊首謝寶崇。大勝峒的賊首曾志投降。三峒之禍平定。葉宰離開了,去豐城上任。葉宰空缺的提刑一職由常平司的魏大有兼攝。魏大有的權力極度擴張,同時提舉常平司和提點刑獄司。魏大有本來就不滿宋慈,不但不報功,還當眾侮辱宋慈。宋慈拂袖而去。宋慈留下一句話,他說:魏大有狠心而固執,一定會召致變亂。人生往往會遭遇不公平。宋慈離開贛南的時候,離開他第一任仕宦之地的時候,努力報效朝廷的他,卻落個空空如也的下場。后來,福建路大亂,朝廷任命魏大有“措置招捕盜賊”,他要入福建平亂,但最終他沒到福建,他被殺了,殺魏大有的一位兵士,名叫朱先。宋慈曾說“魏大有狠心而固執,一定會召致變亂”。不幸言中。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