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與劉克莊
2015-02-06 11:20:17??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吳楊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劉灼是宋慈的同學。 開禧元年(1205),宋慈進入太學學習;同一年,劉灼入國子監學習。 國子監的學生多是官員子弟蔭補入學的,是貴族子弟,和太學生的百姓子弟不同。但那時國子生“掛靠”的太學里讀書,所以,國子生與太學生也就半斤八兩了。 劉灼與宋慈有三年的同學時光。嘉定元年(1208),劉灼離開太學。劉灼是有個性的人,是他“封殺”了太學。那時的太學正實行“三舍法”,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依次由“外舍”升“內舍”升“上舍”。劉灼因為詩文不合權貴的意圖,屢次考試不能升級,劉灼生氣了,離開太學,放棄舉業,改攻古文。但劉灼畢竟不是庶民,嘉定二年(1209),劉灼以門蔭補將仕郎,開始踏入仕途。 也在嘉定二年(1209),劉灼聽從朋友洪天賜的建議,改名克莊。 劉灼成了劉克莊。 近二十年后,這兩位同窗將在建陽重逢。 寶慶元年(1125),劉克莊知建陽縣。宋慈雖然有進士出身,卻依然在家賦閑。嘉定十年(1217),宋慈登第,沒有馬上被任命,而是待闕,到了嘉定十二年(1219年),父親宋鞏病逝。這時,朝廷任命宋慈的文書才下達,是鄞縣縣尉,宋慈因喪上書請辭,未去上任。直到劉克莊來建陽當知縣的時候,宋慈依然待闕在家。 好朋友劉克莊為建陽做了許多實事,宋慈未入仕,就實習了一堂如何為官的課。 劉克莊到建陽,先拜謁各廟宇,并寫了祝文《謁諸廟》: 國家秩祀百神,選任群吏,凡以為民也。吏無愧于民,斯無愧于神矣。神有德于民,斯有德于吏矣。某與神皆當勉之。敢告。 意思是,國家祭祀各路的神仙,選任各位的官吏,都是為了老百姓。官吏無愧于百姓,就無愧于神祗。神祗有德于百姓,就有德于官吏。我劉克莊和各路神仙都要勤勉為百姓。神仙們,允許我的冒昧啊! 這樣的祝文,真是寫得有個性。 擔任知縣期間,建陽大雨不止,洪澇成災,劉克莊跑到潭東名山——庵山上去求神,祈求老天止雨放晴,果然,兩天后停雨,九天后,“青天白日,萬里開霽”,青壯年背著鐮刀下田,老年人到了田間拾穗。劉克莊太高興了,跑到庵山廟去致謝神仙。祝文最后說“酸酒瘠牲,神勿吐諸”。意思是,我備了禮來了,但酒不好,有點酸;牛羊不肥,有點瘦,你們神仙不要不高興吐出來啊! 當然,宋慈還看到劉克莊踏實為民的一面。劉克莊在建陽重修了滄洲精舍,修建了社倉,還在社倉的大門上寫了聯,“聊為吾民留飯碗,豈無來者續心燈”,希望他解民之憂的思想能相承相續。 寶慶三年(1227)冬,宋慈接到朝廷的任命,去信豐上任,官職是主簿。劉克莊見到朋友即將上任,高興地設宴送別,宴席上,劉克莊寫兩首詞送給宋慈——《滿江紅 送宋惠父入江西幕》 兩首詞如下: 其一 滿腹詩書,余事到,穰苴兵法 。新受了,烏公書幣,著鞭垂發。黃紙紅旗喧道路,黑風青草空巢穴 。向幼安,宣子頂頭行,方奇特。 溪峒事,聽儂說;龔遂外,無長策。便獻俘非勇,納降非怯。帳下健兒休盡銳,草間赤子俱求活。到崆峒、快寄凱歌來,寬離別。 其二 落日登樓,誰管彼,倦游狂客。待喚起,淪浪漁父,隔江吹笛。看山看水身尚健,憂晴憂雨頭先白。對暮云,不見美人來,遙無碧。 山中鶴,應相憶;沙上鷺,渾相識。想石田茅屋,草深三尺。空有鬢如潘騎省,斷無面見陶彭澤。便倒傾海水浣衣塵,難濺滌。 兩位朋友離開后,就四海仕宦,沒再謀面。 本來,他們有可以做同事的機會,在江州督府。但世事難料,人生無常,最終因為一場變故,兩位朋友未能謀面。古代士人,或浪游或仕宦,即便是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也不多,像李白與杜甫,像白居易與元稹,但一旦結緣,便惺惺相惜,天涯若比鄰。 宋慈去世十年后,宋慈的兒子找到劉克莊,讓劉克莊為他的先君子寫墓志銘。那時,劉克莊已經七十多歲了,他提筆寫下《宋經略墓志銘》,他追憶宋慈便是從建陽開始的: 余為建陽令,獲友其邑中,豪杰而尤所敬愛者曰宋公惠父…… 當停筆的時候,看著自己寫的墨跡漸漸干透,劉克莊想起了建陽時光的宋慈,如今,他與宋慈已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了。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