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拜師”周敦頤
2015-01-14 11:38:25??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吳楊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朱熹生于南宋而周敦頤生于北宋,他怎么拜師呢:我們以詩文史實為證。 公元1175年夏天,朱熹同呂祖謙一起到馬伏“寒泉精舍”研讀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二程、張載的著作,編成理學入門書《近思錄》。 據周氏家譜記載,朱熹不忘前師之德,觸景生情,作多首詩文悼念先師。淳熙八年(1181)閏三月二十七日,朱熹離南康職,四月六日抵江州,與劉清之、黃干、張揚卿、王阮、周頤等十余人同至濂溪祠,共同拜謁濂溪先生像。其時,周敦頤的曾孫周正卿、周彥卿設席于光風霽月亭,朱熹親撰《書濂溪光風霽月亭》以記其事。劉清之又倡議請朱子升講堂為眾人說《太極圖》,朱子慕濂溪先生之名,亦欣然從之。事后又撰詩以記其盛:“北渡石塘橋,西訪濂溪宅。喬木無遺株,虛堂惟四壁。竦瞻德容日卒,跪薦寒流碧。幸矣有斯人,渾淪再開辟。平生勞仰止,今日登此堂。愿以圖象意,質之巾幾傍。先生寂無言,賤子涕泗滂。神聽倘不遺,惠我思無疆。”對濂溪先生的推崇可謂至矣高矣,無以復加矣。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朱熹慕先生道學之深淵給予至高的評價,作文如下: 奉安濂溪先生祠文 惟先生(周敦頤),道學淵懿得傳于天下,上繼孔顏,下啟程氏,使當世學者得見圣賢千載之上,如聞其聲,如睹其容。授受服行,措諸事業,傳諸永久,而不失其正。其功烈之盛,蓋自孟氏以來未始有也。熹欽誦遺編獲戶蒙吝茲焉。試郡又得嗣守條教于百有二十余年后,是用式嚴貌像作廟學宮,并以明道先生程公,伊川先生程公配神從享。惟先生之靈實鑒臨之。謹告。 從朱熹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朱熹對周敦頤由衷的仰慕、欽佩,雖無面對面拜師之實,卻實有師生之緣,師生之情,并始終以弟子之禮事之。 (周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