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漳墩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建松政游擊區
2014-12-05 13:53:44??來源: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吳楊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殘遭破壞 1934年10月,在閩北紅軍的幫助下,建(甌,當時水吉特區屬建甌縣管轄,漳墩屬水吉特區管轄)松(溪)政(和)蘇維埃政府在政和鳳池村建立,下轄政和東平、水吉漳墩、松溪路下橋 、浦城水北蘇區,不久即遭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到年底蘇區全部陷落,設在漳墩焦坑的紅軍醫院被迫轉移到七層潭,又遭反動大刀會的襲擊,28名傷員和醫護人員全部遇難,周新茂、周米朗等9名漳墩杭頭工作團成員和周新茂的兩個兒子、周米朗的兩個兒子共13人也分別在漳墩杭頭、侖后遭反動聯兵屠殺,壯烈犧牲。 有力回擊 為給來犯之敵一個有力的回擊,1935年5月,黃立貴率領閩北紅軍在漳墩焦坑伏擊反動大刀會,當場擊斃15名會徒,捕殺30多名會首,各地大刀會聞風喪膽,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再也不敢配合“國軍”進犯我根據地,漳墩地區革命形勢從此好轉。年底,建松政中心縣委機關遷駐漳墩姜地北坑。1936年初,杭頭、外屯兩區合并,成立水吉區,5月升格為中共水吉中心縣委,下設杭頭、外屯兩區,在杭頭、上乾、康屯、焦坑等村成立了赤色農會、青年團等群眾團體,漳墩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崇陽、邵順建、建松政三塊游擊根據地從西至東、自北向南橫貫建陽,形成一個穩固、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整體,為抗戰時期省委移駐書坊太陽山奠定了基礎,也為抗戰保存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僅建陽縣獨立營到1937年就發展到100多人,抗戰爆發后三塊游擊根據地的游擊健兒又踏上北上抗日征途,為建陽蘇區人民再立新功。 三塊游擊根據的斗爭一直堅持到建陽、水吉兩縣解放,使建陽成為全國堅持革命斗爭“紅旗不倒”的縣市之一。 在紅軍長征二年時間里,建陽蘇區人民同閩北紅軍并肩作戰,牽制了10余萬國民黨軍,僅在建陽境內就有一個多師的兵力,使他們無法脫身去進攻主力紅軍長征,減輕了北上紅軍的壓力,從側面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紅軍,為紅軍長征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用陳毅的話來說,“是對中國革命絕大的貢獻”。據建國初期建陽、水吉兩縣統計的資料顯示,戰爭年代建陽(含原水吉縣)絕戶1676戶,被殺人口2070人,被毀村莊285個,被燒毀和倒塌房屋10059間,其受損失情況在閩北僅次于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居第二。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