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味精變廢為寶、節能降耗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2014-09-22 08:37:17??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鄧忠衛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9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通訊員 王柳珍)18日,記者來到建陽市武夷味精有限公司。在包裝生產車間外,只見不時有滿載味精的大型卡車駛離廠區。“我們的味精以大米為原料,只需在烹調食物過程中加上少許,便香味彌漫。”公司董事長李友明自豪地說。 不過,讓記者更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家效益不錯的味精企業,為何要轉型“高精尖”的生物制藥? “生產味精和生產一些抗生素原料藥,都是用微生物菌種培養發酵,它們的生產原料也相似,為何不利用味精的生產技術生產原料藥呢?”李友明說,如果只是生產味精的話,再走下去,無非就是提高產量,跟同行拼鋪貨、比成本、打價格戰。公司管理者們意識到,只有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產業轉型升級,才能讓武夷味精獲得更大發展。 那么,該生產什么原料藥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對適用于老人兒童以及器官移植抗排異藥品的需求將趨于增大,具有較廣闊的市場前景。”正是認準這一發展前景,2012年,武夷味精果斷決定邁入生物制藥這一行業。 走進建陽市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省規模最大的發酵車間映入眼簾。和泉生物是武夷味精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以研發、生產和銷售生物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和氨基酸為主,擬用3-5年建成年產值10億到15億元的福建省生物制藥及氨基酸生產基地。 據了解,和泉生物公司投資1.6億元的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實現年產霉酚酸20噸、螺旋霉素60噸、西索米星20噸、小諾霉素15噸及副產品CEA10噸等,年產值3億元以上。 邁向生物制藥,武夷味精已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曾讓公司領導層一度很糾結,就是味精生產所產生的廢液是一種高濃度的有機廢水,難以達標排放。2009年,公司研究實施了將發酵產生的廢糖水返回發酵罐用于循環發酵的技改項目,總投入2000多萬元,每年可新增谷氨酸鈉1萬噸。不僅如此,這項新技術在全國推廣后,可使味精行業每年減少廢水排放1.5億噸、固體廢物約230萬噸、硫酸消耗100萬噸,全國味精行業每年可提高經濟效益3億到4億元。為此,國家有關部門還獎勵了武夷味精公司。 據介紹,公司的污水處理廠每噸污水的處理費用是3元錢,一天排放2000多噸污水,一年下來就要幾百萬元。2007年,公司管理者們意識到,味精生產排放的廢液中富含氮、氨基酸、有機質,何不把它制作成肥料,變廢為寶? 當年,武夷味精成立了好與佳生物制肥有限公司,借鑒日本的先進技術,高薪挖來專門人才,用廢液生產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各種農作物專用肥,每生產1噸味精就可生產1噸肥料。廢水加入一些微量元素生產出的復合肥,成了柑橘、水稻、瓜果等多種農作物的營養大餐。很快,肥料就供不應求。目前,公司有3條生產線,年產肥料8萬噸。 通過技術創新,過去公司生產1噸味精需4噸大米作為原料,而現在僅需2噸大米;過去糖分提取后,富含蛋白質的米渣被倒進河里,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浪費,如今將每天產生的1000噸污水轉化為200噸的肥料。 走在循環經濟的道路上,武夷味精還“順便”做到節能降耗。武夷味精擁有兩臺75T的熱電鍋爐。味精生產需要用到蒸汽,有了熱電鍋爐后,蒸汽先送到鍋爐里發電,再輸送到生產車間使用。這使得供應到生產車間的蒸汽量更穩定,提高了生產效率。僅那臺老的熱電鍋爐,就為全廠節省了一半的用電成本,每年節約用煤5萬噸。現在,公司一個月用電500萬千瓦時,其中300萬千瓦時是自己發的,每月省下90萬元。 通過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通過變廢為寶、節能降耗走上綠色發展之路,這個江南最大的味精生產基地,已成為集味精、雞精、生物制藥、復合調味料、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大型集團式企業。依靠轉型升級,建陽市武夷味精公司的一步步走得堅實而有力。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