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開殿!——進酒饌……” 雅樂和鳴,佾舞翩躚。11月4日,農歷甲辰年九月十五,正值理學宗師朱子誕辰895周年紀念日。細雨蒙蒙中,一場莊嚴肅穆的紀念活動在南平市建陽區考亭書院隆重舉行。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考亭書院山長朱杰人,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武夷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吳邦才,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長吳禮清等眾多專家學者、朱子后裔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師生代表齊聚于此,共同緬懷先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伴隨著恢弘的禮樂、典雅的舞蹈,初獻、亞獻、終獻等儀程依次舉行。與祭者在贊者的引導下,神色恭謹地向朱子像行高揖禮。主祭祀嘉賓代表先后向朱子像敬獻花籃,與祭者敬獻桂枝。儀式最后,全體誦讀《朱子家訓》,瑯瑯書聲中,先賢的思想精髓浸潤人心。
文化之根:薪火傳禮 文脈源長 “維公元2025年11月4日歲次乙巳年九月十五,朱杰人,敢昭告于先賢朱子文公……”在莊重的初獻環節,初獻官、考亭書院山長朱杰人恭立在集成殿廣場前,神情肅穆揚聲恭讀祝文。
這篇由朱杰人專為此次活動撰寫的祝文,情真意切,文采斐然,在“一觴一奠,神其來享”的虔敬中,詮釋了正日行正禮的深刻含義。祝文以古雅的辭賦,追溯道統,頌揚朱子“闡述六經,百代折衷。居敬窮理,守正行躬”的偉績,并結合時代精神,提出“兩個結合,惟公是敬。創造轉化,創新發展”。 建陽是宋代理學家朱子的故里,他在此守孝、治學、授業,初步構建理學思想,并完成《論語精義》《近思錄》等 10 部 186 卷著作。朱子晚年定居建陽考亭,創辦“竹林精舍”(后改名“滄洲精舍”,即考亭書院),在此著書講學長達八年,形成了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 作為朱子理學集大成之地,建陽區近年來不斷開展“山長帶你讀朱子”“考亭論壇”“《近思錄》導讀講座”“朱子敬師禮”等一系列活動,以文化傳播為紐帶,筑成本土文化傳承保護的多維橋梁。 “考亭書院每年在朱子的誕辰日都會舉行一些活動,這是在宣示我們對先人的敬仰,對傳統文化、朱子精神的一個繼承,這能時時提醒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們,不能把自己的根丟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意義。”朱杰人感慨道。 儀式之新:恪守古禮 程序莊重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紀念活動在儀式規制、日期選擇與文化內涵挖掘上更為考究,力求還原歷史風貌,彰顯時代新意。
“今年紀念朱子誕辰895周年活動的儀程是根據朱子編撰的《家禮》記載進行的,更加貼近‘朱子家禮’中記載的‘釋奠之禮’。”建陽區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活動負責人陳琳介紹道,“儀式增加了初獻、亞獻和終獻的‘三獻禮’,從開殿、敬獻果酒,到佾舞、儀仗隊伍都做了細致安排,讓儀式更加莊重,凸顯了我們對先賢的敬仰。”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新增的六佾舞,是依據古代八佾舞進行的一次創新改編,舞蹈安排在初獻之前進行,作為整場活動的獻禮。
選擇在農歷九月十五,即朱子誕辰的正日舉行紀念活動,是今年活動的另一大亮點。長期致力于朱子學研究的權威學者朱杰人教授對此深表贊同:“紀念先賢,尤其是在逢五、逢十的‘大年’,選擇其誕辰的農歷正日,是對傳統文化本身的尊重,是‘正日子,行正禮’,更能體現我們追尋文化根源的誠意,也使紀念活動更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化真實性。”
朱杰人告訴記者,選擇在農歷九月十五,即朱子誕辰的正日舉行紀念活動,不僅是對傳統紀年方式的尊重,也是希望引導公眾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的時間體系與內涵。 傳承之興:千載文脈 朱子在茲 “朱子的哲學體系以‘二程’的理本論為基礎,與‘二程’學說合稱為‘程朱理學’。其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官方哲學……”活動現場,一群身披“千載文脈 朱子在茲”紅色綬帶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溫聲細語為提出疑惑的來賓解答。
他們就是連接千年文脈與大眾的重要紐帶——文化講解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熱情,將朱子文化、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廣大群眾中去。 “文化講解志愿者隊伍建設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區重要舉措。”建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何華珍介紹,“我們深入挖掘建陽區深厚的文化底蘊,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開設建陽文化專題培訓班,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文化講解員隊伍,力在提升建陽文化的知名度、影響力與感染力,為建陽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打響“千載文脈 朱子在茲”文化品牌,近年來,建陽區以“打造一個核心品牌、建立一套規范禮儀、組建一支專家團隊、開展一系列品牌活動”的“4個1”工作機制為統領,通過建設“朱子書房”、引進高層次專家資源、成立考亭書院學術委員會、設立國際儒學聯合會朱子研修基地、中國僑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舉措,深化朱子文化建設,塑造朱子文化標識。
細雨如絲,書聲猶繞考亭。這場紀念朱子誕辰 895 周年的活動,既是對理學先賢的深切緬懷,更是建陽接續千年文脈的生動實踐。從考亭書院的禮樂聲中,到“朱子書房”的墨香里,建陽正以多元舉措讓“千載文脈 朱子在茲”的薪火,在新時代的發展征程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輝。(蔡沁妍 圖片來源:吳大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