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福建,這片山海交融的熱土,始終將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坐標”,在民政事業的深耕細作中書寫著溫暖人心的時代答卷。 “民政為民”既是觀察民生溫度的窗口,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為深入展現福建民政民生事業的發展脈搏與創新實踐,聚焦福建民政在促進社會公平、兜牢民生底線中的關鍵作用,近日,福建省民政廳開展“走進福建看民生”民政調研采風活動。中央駐閩主要新聞單位和福建省、市媒體的采編人員、公眾代表、福彩從業者、專業人士等深入民政工作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筆觸記錄變遷,通過融媒體視角立體呈現福建民政在養老服務、社會救助、殯葬改革等領域的探索。 “祝爺爺奶奶們健康長壽!重陽節快樂!”重陽節前夕,南平短視頻博主、鄉村振興帶頭人“鄉愁”沈丹來到南平市書坊鄉“幸福里”社區,和孩子們熬了一鍋拗九粥,同老人們一起過節。
沈丹給老人們熬拗九粥。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一碗熱乎乎的拗九粥,幾桌笑呵呵吃粥聊天的老人,讓山區深秋平添了幾分暖意。這個“幸福里”社區,由連排4棟50套公寓組成。住在這里的老人中有不少來自書坊鄉各偏遠空心村。搬來這里前,他們中有的一個月只買一次菜,有的每周要步行兩個小時以上到鄉鎮衛生院拿藥。 “很多老人覺得在城里跟兒女住不適應,不愿離開鄉里熟悉的環境。”書坊鄉“幸福里”社區負責人周梁平道出老人們的顧慮,不愿給兒女添麻煩、不愿離開熟悉的社交圈、生活成本壓力等等都是老人們難以宣之于口的老年煩惱。 在南平,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約有36.16萬,有超七成選擇留在本土鄉村養老,其中在邊遠村、“空心村”獨居或留守的老人約有3萬人。怎樣讓這些老人們打消顧慮,過上舒心、便利的老年生活?南平市從山區實際出發,做了一系列嘗試。
書坊鄉“幸福里”社區一角。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村莊分布分散,養老服務能力弱怎么辦?那就集中到鄉鎮上來。 以“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的“四不離”為目標,南平選擇在集鎮所在地,集中建設鄉鎮“幸福里”社區。 “鄉鎮公共配套設施相對完善,衛生院等基本公共設施和服務比較有保障。對老人來說,沒有遠離親朋好友,生活習慣、語言也沒有改變,因此接受度都挺高。”南平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蘇建旗介紹,南平全市有邊遠“空心村”(自然村)3753個,多屬于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地區,老人們入住“幸福里”社區,不僅保障了他們的生命安全,增加了農村公共服務的可及度,客觀上也減輕了基層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壓力。 同時,每個社區都會導入一支“4+N”健康服務團隊,完善老人健康檔案,配建“健康小屋”,建立下沉巡診機制,開設健康教育講堂,推進“4+N”醫防融合與“幸福里”社區協同聯動。“這樣一來,農村老人們養老有伴有保障,子女也能安心省心放心了。”蘇建旗說。
醫務人員在社區健康小屋為老人量血壓、測血糖。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另一方面,養老社區的運營成本和可持續性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南平市圍繞“老人入住可負擔、社區運營可持續、項目建設可復制”,在項目的建設方式、運營模式和相應支持機制上探索了一系列有效做法。 項目建設上,“幸福里”社區優先選擇閑置校舍、辦公樓或閑置空地,以安全、簡易、適用的原則進行改造或新建,配建必要的適老化設施,實現了閑置資源的盤活利用,有效節約建設用地。 社區運營上,采取自助互助的養老模式,老人們共同制訂社區公約,推選或由部分老人輪流擔任“社區長”,共同管理、互幫互助。通過“老人租金收一點、鄉鎮政府補一點、振興公司出一點、慈善基金捐一點”的方式,較好實現可持續性運轉,形成有人情味的社區氛圍。 每套公寓內配備廚房、盥洗室等設施,有的還配有公共廚房、菜地等,以滿足老人生活自理需求。老人之間相互幫助,或以合伙煮飯等方式共同扶持,其樂融融。
老人在社區零工市場做手工,增加收入。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還引入零工就業服務,在每個“幸福里”社區設置零工工坊。老人們閑暇時做手工活,不出社區每月也能有幾百甚至上千元收入。 “有的老人閑不下來,一點難度不大的手工活不僅能帶來收入,還能和朋友們一起聊天解悶,不少老人都樂意參與。”書坊鄉“幸福里”社區零工就業負責人陳慧珍說。 此外,鄉鎮所屬的鄉村振興公司還會為入住老人提供山林、耕地、宅基地等自愿流轉渠道。如此一來,閑置的資源也能轉化為老人收入,免去后顧之憂。目前南平已幫助老人們流轉林地361畝、耕地225畝。
“幸福里”社區配有公共菜地可供老人們種菜。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鄉鎮‘幸福里’社區提供了除福利機構兜底養老、社會化機構市場養老之外的社區互助養老新路徑,這是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村老人期盼的實事好事。”蘇建旗說。目前,南平市已有17個“幸福里”社區投入使用,26個正在建設,未來越來越多農村老人可以過上在“幸福里”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