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慶中秋假期,坐擁武夷山水、素有“閩邦鄒魯”“道南理窟”美譽的南平,朱子文化主題游受追捧。游客們踏著朱子的足跡,走進大武夷的奇峰秀水間,打卡散落其間的文旅地標,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朱子理學智慧。 走進《月映武夷》劇場,全球首創(chuàng)的270°環(huán)形水舞臺為墨,以AI全息投影為筆,將朱子“月映萬川”哲思、閩北文化精髓與武夷實景交織,再現(xiàn)其講學場景,讓觀眾跨越時空觸達中華文脈。70分鐘演出里,觀眾看得入神。“假日就想帶他們來這兒,看武夷的山和水,還能觸摸傳統(tǒng)文化的根,比逛商場、去游樂場好太多。”來自福州的蔣女士牽著孩子的手直言。 若說《月映武夷》是朱子文化的“視聽盛宴”,那滿是煙火氣的五夫古鎮(zhèn),就是游客觸摸朱子日常的“精神原鄉(xiāng)”。青石板鋪的興賢古街飄著煙火氣,游客們慢慢逛著,感受宋元年間的生活氣息;興賢書院里,親子家庭換上漢服,行“敬師禮”、讀《朱子家訓》;朱子社倉前,講解員坐在千年古樟下講述賑濟智慧;還有許多游客在朱子雕像廣場、紫陽樓前爭相合影……文脈傳承在這一刻具象化。 逛完古鎮(zhèn),不少游客循著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往深處走,去探訪藏著朱子“孝母修心”故事的寒泉精舍。宋孝宗乾道六年,朱子為母守孝時建了這座精舍。如今,寒泉精舍用科技打開文化之門:AR復原讓游客“走進”朱子侍母著書的場景,新媒體交互具象化《近思錄》哲思,數(shù)字導覽串聯(lián)忠孝思想脈絡。雙節(jié)期間,周邊及本地游客循朱子足跡探尋其生平學術,感悟文化底蘊。游客吳先生摸著寒泉精舍的木柱說,“從小在武夷山下長大,這次才真的在山水中摸清了朱子理學的門道,以后要帶書來這兒讀。”據(jù)悉,寒泉精舍設了國學講堂,今年已辦了30多批研學活動;旁邊的馬伏熹云灣景區(qū)有30多種業(yè)態(tài),吃喝玩學一站式,讓游客在文化體驗和山水休閑時光中無縫銜接。 從寒泉精舍帶著對“孝”的感動離開,往建陽方向走,便到了朱子晚年“定格”理學正統(tǒng)的考亭書院。這里青瓦白墻浸著古樸氣韻,講解員細數(shù)朱熹理學脈絡時,復原的講學場景里,仿佛仍有“格物致知”的辯論聲在庭院回蕩;不少游客在朱文公雕像前靜靜佇立,于靜默中觸摸文脈傳承的溫度。 而九曲溪畔的武夷精舍,則是另一處讓游客“慢下來”的深度體驗地——這里是朱子親手建的講學之所,《四書章句集注》就誕生于此。園內仁智堂、隱求室、晚對亭依山水錯落,木構匾額上的墨痕仍透著宋元學風,當年“武夷之巨觀”的盛景,如今借由沉浸式體驗重現(xiàn):游客換上宋制漢服,手持線裝《四書》選本,在庭院中齊聲誦讀“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瑯瑯書聲與溪澗流水交織。 據(jù)了解,除了武夷山、建陽,政和、建甌等地也藏著朱子印記:政和的云根書院是朱子父親所創(chuàng),建甌的艮泉井是朱子親手鑿的,沙洲畫卦舊址還流傳著他兒時的故事。雙節(jié)里,不少人循著文旅推薦路線一路探訪,“把朱子的足跡串起來走,才更懂他的思想。”游客說。 “朱子是南平的文化根脈,更是特色文旅的核心瑰寶。”南平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南平打造朱子文化研學線路,串聯(lián)五夫古鎮(zhèn)、考亭書院等構建“朱子之路”,讓游客在山水古厝間感悟“格物致知”,也讓朱子文化融入日常,為文旅注入深厚內涵。(蔣雪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