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 攜手弘揚中華文化 《閩臺會客廳》節(jié)目第一期發(fā)布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為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和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6月11日下午,由福建日報社、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主辦的《閩臺會客廳》節(jié)目發(fā)布活動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媒體單位及臺胞代表出席活動,共同探討兩岸融合發(fā)展、閩臺歷史文化交流的新路徑新模式以及臺灣光復的現實意義。 《閩臺會客廳》錄制現場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福建日報社與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聯合打造一檔全媒體訪談節(jié)目——《閩臺會客廳》,旨在搭建一個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的平臺,聚焦閩臺兩地歷史、文化、社會等多領域的融合話題,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中集思廣益,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與心靈契合。 在節(jié)目發(fā)布活動上,福建日報社與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正式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緊密圍繞福建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建設需求,通過資源整合與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兩岸歷史文化研究、閩臺歷史展示溯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等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合作。 觀看《閩臺會客廳》節(jié)目 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 活動當天,《閩臺會客廳》第一期節(jié)目《歷史真相指南:臺灣人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去?》發(fā)布上線,在線上線下激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首期節(jié)目邀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原副院長、教授鄧孔昭以及臺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榮退教授潘朝陽、臺北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林天人三位專家,圍繞《臺灣通史》(譯注本)在兩岸出版并引起各界關注這一焦點事件,展開歷史與當下的對話,探討兩岸共享史料、共寫史書的時代價值。 在現場,臺胞代表獲贈《臺灣通史》(譯注本)新書。據悉,自2021年3月起,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組織閩臺兩地多所高校的20余位專家學者,歷時3年完成了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史學家連橫所著《臺灣通史》的白話文譯注工作。目前,《臺灣通史》(譯注本)簡體版和繁體版已先后在大陸和臺灣出版發(fā)行,并被全臺各地700多家文獻機構和圖書館收藏,在兩岸掀起了一股“讀臺灣史”的熱潮。 連橫《臺灣通史》(譯注本)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 供圖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的教育,導致許多島內青年不知道臺灣真實的歷史,認知混亂。《閩臺會客廳》以兩岸歷史文化為紐帶,講好新時代的兩岸故事、閩臺故事,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是探索兩岸融合之路的有益嘗試。”鄧孔昭教授說,以《閩臺會客廳》為平臺,兩岸攜手共享史料、共話史書,就是為了讓兩岸同胞牢記歷史,不忘根脈。 “福建與臺灣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兩地之間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訴不盡的親情、挖掘不盡的創(chuàng)作富礦,島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看、喜歡聽這樣的故事和節(jié)目,可以加深對福建和大陸的了解。”現場看完《閩臺會客廳》第一期節(jié)目,福州市臺協會會長蔣佩琪贊不絕口,“我會分享給更多島內朋友和臺胞臺青看”。 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出品 出品人:陳輝宗 陳秋平 總策劃:蘭鋒 林堅強 總統(tǒng)籌:陳岳 蔡麗華 王鳳山 策劃:劉深魁 林鑫靈 制片:倪斌 李烈 費海榕 李惠玲 出鏡主持:姜雨婷 剪輯:林鑫靈 攝像:林嘉鵬 游筑波 吳亦航 包裝設計:王超凡 視覺海報:黃彥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