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渠書院,在永忠里。寶祐甲子,先生九世孫張德來官邵武,秩滿,卜居麻沙,草創建橫渠書院以安先生神主。洪武丁卯,知縣郭伯泰重建。萬歷庚辰裁革。乙酉,御史楊公四知奏復 ——明萬歷《建陽縣志·卷二》
橫渠書院、西銘書院都是崇祀張載的祠堂,兼有書院功能。今廢,在麻沙。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陜西鳳翔眉縣人,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青年時喜兵法,后諳熟儒家經典,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北宋五子之一,世稱橫渠先生。 南宋景定五年(1254),張載九世孫張德到邵武任官,期間前往考亭朱子祠拜謁,后來又因捕捉盜賊來到建陽的麻沙,看到麻沙溪山優美,戲作一首《詠雁》詩:“舊時西域隔天涯,今度東陽又一家。春水暖時休西去,東陽歲歲有蘆花。”此時,張德有定居麻沙之意。宋末天下紛擾,任職期滿,張德沒有北歸,而是來到麻沙,并在麻沙的溪北創家塾(即橫渠書院),自號于湖散人。根據丁顯的《橫渠書院記》記載,橫渠書院規模宏闊,共五十楹,中間為大廳,左邊為集義齋,右手為敬本室,大門外矗立兩座大牌坊,一曰“扶植綱常”,一曰“纘述道統”。明正德十五年(1520)御史汪珊、提學胡鐸檄郡守張文麟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分巡張恕行縣例編門子一名看守,郡守謝上箴書“關中文獻”四子,知縣馮繼科重修,狀元丁顯記。1961年原國家圖書館館長趙萬里先生訪問閩北時,還進去參觀過。他在《南行日記》(載1962年9月《文物》)中寫道: 十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晴。上午乘車循建溪西行,三十五公里到達麻沙。……又訪橫渠書院,內有洪武二十二年“宋儒邵國獻公張橫渠書院記”石刻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