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書院,即葉文修公祠,在崇泰里后山。宋儒葉文修公味道講學之所,原為精舍,宋理宗改建書院,其旁二坊,曰“道學傳心”“斯文纘緒”。明洪武丁卯,知縣郭伯泰重修。萬歷庚辰毀,乙酉題復。癸巳,知縣葉大受始移建崇政里社洲。清嘉慶間,巡撫葉公世倬為延建邵道時,重建今所。 ——民國《建陽縣志·卷八》
溪山書院是宋代葉味道講學之所,位于莒口鎮(zhèn)后山村,今廢。 查閱《葉氏族譜》,書中的插圖標示葉味道所建的溪山書院在后山村的總管廟側。后山村的總管廟還在,位于后山村尾。 葉味道(1167-1237),名賀孫,字味道,更名知道,以字行,祖籍浙江永嘉,是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的第三子。葉味道遵承父命來到建陽,師事朱子。一天,葉味道到后山村游賞,只見群峰凝翠,前后環(huán)繞,文氣薈萃,溪水逶迤,非常喜歡,起了卜居后山的念頭。 徐清叟的《創(chuàng)建溪山精舍記》所記的創(chuàng)建時間為淳熙甲辰(十一年 1184)春三月(另熊圭的《重修溪山書院記》則為淳熙十六年(即1189年),葉味道在后山購地建書院,與士友講道辯論,名聲日著,往來的文士越來越多。葉味道擴大書院的規(guī)模,門庭堂宇,漸有氣象。 慶元二年(1196),葉味道參加科考,因堅持理學而被黜落,回到后山,他取出朱子為其親書“溪山”二字,制成匾額。懸掛的書院門上。 慶元五年(1199)夏,葉味道在溪山精舍的中堂題“講道藏修”四字匾。中堂兩旁又建起兩座講堂:左邊為“道脈傳心堂”;右邊為“明解正學堂”。一時士人云集,群賢畢至,蔡沉、蔡淵、劉炳、黃榦、真德秀、陳孔碩、童伯羽、張洽等人,相聚一堂,討論講解。宋嘉熙元年(1237)五月,宋理宗鑒于葉味道有功于理學,敇精舍舊址建溪山書院。旁建兩坊,曰“道學傳心”與“斯文纘緒”。 嘉熙元年(1237)五月,宋理宗御賜墨書的“恩光”匾,匾懸于正堂。葉味道又在正堂后立“祀祖堂”,以供奉先祖先考;整個祠堂又懸“讀書肆業(yè)堂”的匾,祠堂可以教誨子弟,培育人才。 明洪武二十年(1387)知縣郭伯泰見到溪山精舍破敗,倡議重修,次年竣工。書院規(guī)模為:中堂五十余檻,祭祀葉味道。左建“道源堂”,祭祀朱文公先生和四配;西建“宗源堂”,讀書肆業(yè)的場所。建寧府知府芮麟書寫“溪山書院”四大字為門額。熊圭撰《重修溪山書院記》。 正德間(1506—1521)巡按御史賀泰在故址上重建,中間建大堂,供奉葉味道,配祀是味味道的兒子葉采,左右建有廊廡,前為大門。嘉靖五年(1526)御史楊瑞,委托縣丞陳崧重修。嘉靖十三年(1534),巡按御史方涯重建書院。嘉靖十五年(1536),巡按御史白賁劃撥寺田八十畝租谷以供養(yǎng)書院。 溪山書院的不斷重建與重修,卻一直沒有重立“道學傳心”與“斯文纘緒”的牌坊。嘉靖十年(1531)春,分巡建寧道的張儉認為牌坊是“傳道者赤幟”“望道者指南”,有標志性的作用,于是知縣薛宗鎧負責,由縣丞司馬懋具體落實,兩座牌坊不到一個月就重建起來了 明萬歷八年(1580),溪山與橫渠、廌山、瑞樟、廬峰、云莊六所書院同時裁撤。萬歷十三年(1585)修復。萬歷二十一年(1593)知縣葉大受始移建莒口社洲村。 嘉慶二十二年(1817),分巡延建邵道的葉公倬巡視部署到建陽,見到其他朱子弟子的書院都已修復,有專門祭祀的祠堂,葉味道的仍然廢棄,于是召集葉氏族人,勸募修復資金,建議重建。第二年春季竣工,仍在后山原址。巡撫葉世倬寫記文。清末堂宇失修。民國元年(1912)十月焚于火。 另據民國《建陽縣志》卷十一記載:“葉味道先生祠在禾平里鄭坊,即溪山書院。”。溪山書院莒口鎮(zhèn)后山村一座、莒口鎮(zhèn)社洲村一座,還有麻沙鎮(zhèn)長坪村一座,前后有3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