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谷書院,在崇泰里廬峰之巔,宋乾道六年,朱熹愛其山水幽邃,名曰云谷,構草堂于中,榜曰:晦庵。記見《藝文志》,元季傾圮,國朝成化十七年僉事談俊捐俸令熹九世孫格重建。 ——明嘉靖《建陽縣志·卷六》
蘆峰山,在建陽縣西北七十里,接崇安縣界,與西山對峙,山高萬仞,四圍峭削,絶頂平坦,宋乾道中朱子更名曰“云谷”,筑草堂讀書其下。 ——《四庫全書·大清一統志·卷三百三十一》
云谷草堂是朱子在建陽創辦的第二所書院,也稱“晦庵草堂”,后世也稱“云谷書院”,在崇泰里(今莒口鎮東山村)。 朱子在寒泉著述期間,與朋友門人一同游山玩水。寒泉林的北面,群峰連綿,最高峰為廬峰(也稱廬山、蘆峰)。朱子與朋友門人登游廬峰,在山中,尋到一處腹地平曠、內寬外狹的山谷,朱子有意修建草堂,“乾道庚寅,予始得之,因作草堂其間,榜曰晦庵”。乾道六年(1170)開始,朱子的門人蔡元定用五年左右的時間為先生打造基礎設施,建造草堂,朱子說,“獨友人蔡季通,家山北二十余里,得數往來其間。自始營葺,迄今有成,皆其力也”。淳熙二年(1175),三間草堂落成,朱子寫榜題匾“晦庵”二字。因山中云霧多,朱子作《云谷記》,此后廬峰又稱云谷。 云谷期間,朱子與朋友登山講道,有《講道》詩:“高居遠塵雜,崇論探杳冥。亹亹玄遠駛,林林群動爭。天道固如此,吾生得安寧。”可考的同游者有方士繇(字伯休)、廖德明(字子晦)、劉堯夫(字淳叟)、劉子翔(字彥集)、蔡元定(字季通)、江默(字德功)、呂祖謙(字伯恭)、潘景愈(字叔昌)、魏掞之(字元履)、吳楫(字公濟)、丘膺(字子服)以及朱子的兒子朱塾、朱埜等人。《講道》詩可以一窺朱子與朋友、學生討論學術,激烈爭辯、追求理學真諦的情景。 從淳熙二年(1175)到淳熙五年(1178)底朱子赴南康任知軍前,朱子有三年的時間是以云谷山為著述主陣地的。束景南先生稱此時期為“云谷著述時期”:“從淳熙二年到淳熙五年的艱辛探索著述,是朱熹由《四書集解》經學思想體系向《四書集注》經學思想體系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也許可以稱為云谷著述時期。” 朱子在《云谷記》中表達了他希望終老此地的想法,“十年之外,嫁娶亦當粗畢,即斷家事,滅景此山”。但由于山高天寒,朱子并沒有長期居住,加上晚年他足疾、心疾十分嚴重,再也未能登上云谷山。除了《云谷記》,朱子還為云谷題詠《云谷二十六詠》《云谷雜詩十二首》,加上一時興起的詩作,及與朋友、門人等共游云谷山互相唱和的詩歌,如:《游蘆峰分韻得盡字》《同丘子服游蘆峰分韻得白字》《登蘆峰》《將游云谷約同行者》《早發潭溪夜登云谷》《云谷合記事自效俳體戲作三首詩寄季通》《云谷懷魏元履》《子晦純叟伯休季通德功登云谷分韻得冷字》《云谷次吳公濟韻》等詩,朱子在云谷的吟詠數量遠超他處。 朱子去世后,云谷草堂隨即荒廢,與熊禾同時代的詹無咎來到云谷草堂,面對荒草堆中的晦庵,詹無咎題詩一首:“晦庵峙柱幾何年,遺構猶存詎偶然。似欲奎文倬云漢,故將梵宇付灰煙。披荒覽勝須諸老,懷遠窮幽付后賢。莫為雨行違夙志,要凌倒景看晴天。”詩中的“遺構猶存”已見草堂的殘垣斷壁。元代大德九年(1305),建寧府通判毋逢辰重修考亭書院,同時,修復云谷草堂;建陽縣主簿汪蒙在云谷山麓建造山門以標識。“考亭西北偏有山曰云谷,晦庵在焉,侯亦為之起廢,汪君于山之麓為門以識之”。(熊禾《考亭書院記》)比熊禾稍遲的元代詩人杜本到云谷草堂,有詩:“晦庵筑室此山巔,梁棟親題乾道年。苔蘚斕斑封斷石,杉松郁密護流泉。精神已與天相遇,文字猶如世所傳。?疏往來嘉遁吉,至今遺像尚依然。”杜本到云谷山,仍然可以拜謁朱子遺像。到了元朝后期,云谷草堂圯毀。明朝成化年間,福建提刑按察司僉事談俊捐俸并令朱子九世孫朱格重建云谷書院。此后,未見修復云谷書院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