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泉精舍,在崇泰里。宋乾道庚寅,朱熹葬母祝夫人于天湖之陽,遂筑室其傍,扁曰“寒泉精舍”。淳熙乙未,與呂祖謙編次《近思錄》于此。元季傾圮。正統十年,八世孫曰澍者,以舊基卑濕,移建于今所。中為祠堂,以奉夫人祝氏暨韋齋神主。前為門,建兩廡于旁。仍建小屋,以為祭祀齋宿之所。 ——明嘉靖《建陽縣志·卷五》 朱子(1130—1200),名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翁、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遯翁,人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謚“文”,世稱文公。朱子一生四次任地方官,一次提舉賑災公事,三次入都奏事,一次入朝待制兼侍講,為官8年3個月,入朝46日。朱子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三明尤溪,后居武夷山五夫。朱子18歲以建陽籍參加科考;中年在建陽的寒泉、云谷著述八年;晚年定居建陽的考亭講學。朱子是宋代百科全書式的學識淵博的學者,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大師。朱子的學術思想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達到了當時思想理論的最高峰。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論綜合了倫理道德實踐和自然科學實踐兩方面內容,“在一般理學思想中之最獨特亦最偉大處”;他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程式,其思想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官方哲學,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還不斷向外傳播,對海外特別是對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都發揮積極的作用。朱子學遠播日本、朝鮮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又于近代傳入西方,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說。 寒泉精舍在莒口馬伏村,是朱子在建陽建的第一所書院。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的母親祝夫人去世。乾道六年(1170)春正月,朱子安葬母親于建陽馬伏村。馬伏在建陽城西約十公里。 馬伏村的北面為太平山。 太平山,在崇泰里。峰巒尖秀,峭拔萬仞,……有寒泉林,宋朱文公葬母處也。林中有湖曰天湖,文公筑寒泉精舍于墓旁,與呂祖謙編《近思錄》于此。 ——清道光《建陽縣志·卷一》 太平山麓有樹林稱“寒泉林”,林中有一圓形的湖,不見水源卻終年不會干涸,稱“天湖”。天湖一帶稱“寒泉塢”。朱子母親的墓地就在天湖的北面。依照喪禮,朱子“廬墓三年”,守三年之喪。朱子建起幾間守墓的小屋,并取名“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比一般的草廬規模更大,以便會友、教學之用。朱子給蔡元定的信曾提及寒泉精舍的規模:“別后兩日,稍得觀書,多所欲論者,幸會期不遠。此只八九間,下寒泉十一二間,定望臨顧也。” 從乾道六年(1170)起,寒泉精舍便成為朱子講學和著書立說的主要陣地。 朱子在《答范伯崇》的信中寫道:“熹比攜二子過寒泉,招季通來相聚,更有一二朋友來相聚,初不廢講議。”朱子帶著兒子朱塾、朱埜到寒泉,約蔡元定等朋友一起來相聚論辯。 朱子在《答林擇之》的信中寫道:“此有李伯諫,往時溺于禪學,近忽微知其非。昨來此留數日,蔡季通亦來會,劇論不置,遂肯舍去舊習。”朱子在寒泉精舍時,李宗思(字伯諫)前來相見。李宗思資質好,但沉迷禪學,朱子約蔡元定前來,通過激烈的論辯,李宗思“逃禪歸儒”。 朱子在《答呂伯恭》中寫道:“建人劉氏兄弟爚、炳同預薦送,乃翁亦以免舉試禮部,皆欲見于門下。某新阡與其居密邇,兩年相從,甚熟,知其嗜學,其教幸與之進。”朱子母親墓地離劉爚、劉炳的住地很近,朱子在寒泉精舍其間,劉爚、劉炳都到朱子的門下求學。兩年后,朱子推薦劉爚、劉炳到呂祖謙門下學習。 到寒泉精舍拜訪的朋友和求學的學人不少。廈門大學教授傅小凡、謝清果主編《朱子理學與武夷山文化》對朱子在寒泉精舍的生活有一段記錄:“(朱子)攜二子朱塾、朱埜飲食起居于其間。臥室外專設房舍,以作講學之地。在朱熹的倡導下,精舍學風漸濃,逐漸成為當地的理學研討中心。經常來聚的有何鎬、吳楫、劉爚、劉炳、林用中等22名士人,其中有最為朱熹器重的蔡元定。三年居喪期間,朱熹的大部分時間都往來于寒泉,生活的主要內容便是講學授徒。寒泉精舍是朱熹創立的第一個私墊性質的講習之地,經他的大力宣揚,這里成為與呂祖謙金華、張栻長沙三足鼎立的理學研討中心。”傅小凡先生將寒泉精舍的門人名士確定為22人。綜合《南宋大儒朱熹》《朱子文化大典》等書籍,可以明確寒泉精舍從學的門人有:蔡元定、劉爚、劉炳、楊方、方耒、方士繇、廖德明、馮允中、連嵩卿、劉堯夫、周謨、魏應仲、吳英、李宗思、范念德、林允中、何鎬、許升等人。 朱子在寒泉精舍一邊守墓,一邊讀書、著述和講學,他在寒泉精舍期間完成的著作有:《太極圖說解》初稿、《西銘解》、《論語精義》十卷、《孟子精義》十四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程氏外書》十二篇、《伊洛淵源錄》十四卷、《古今家祭禮》十六篇、《陰符經考異》一卷,還有和呂祖謙合編的《近思錄》十四卷。 依禮制,寒泉精舍是三年守喪的草廬,但朱子把寒泉精舍當做一個著書講道的重要據點,因此,朱子有5年的時間是以寒泉精舍為中心的,徐偉、涂懷京在《朱熹與南宋閩北書院》中稱朱子的這段時光為“閩學學派開創時期”:“寒泉精舍的落成,標志著朱熹生平一段重要的講學著述時期的開始,即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學派開創時期(1170-1178)。”束景南先生的《朱子大傳》則稱為“寒泉著述時期”:“從乾道六年(1170)起,寒泉精舍便成為他朋來講學和著書立說的主要地方,他往返于寒泉、云谷、潭溪之間,喪終以后也就常居在寒泉精舍。這是他生平的一段重要的‘寒泉著述時期’,一直到淳熙二年(1175)七月,云谷建造全部就緒,朱熹講學著述的中心才從寒泉轉到云谷。” 楊崇匯的《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也有類似的表述:“從乾道六年(1170)廬墓守喪到淳熙六年(1179)赴南康軍任上,朱熹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著述時期,撰寫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學術著作,也逐漸建立起宏大的理學體系與經學體系,完成了生平第一次學術思想的總結。” 元朝末年,寒泉精舍倒塌。明朝的正統十年(1445),朱子的八世孫朱澍,看到寒泉精舍的舊基低矮潮濕,就往高處移建。精舍的主體是祭堂,祭堂安奉祝夫人及韋齋先生(朱松)的神主。祭堂前是大門,祭堂兩邊建兩條走廊。祭堂邊上建了幾間屋宇,是祭祀前齋戒、住宿的房間。此時,書院的功能已經消失,到了康熙年間,寒泉精舍廢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