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山精舍 在崇泰里渾頭林。宋淳熙乙未,蔡文節元定建。寶祐三年,理宗賜御 書“西山”二大字,其孫杭摹刻于山之西北崖。 ——民國《建陽縣志·卷三》
西山精舍是宋代蔡元定講學之所,位于莒口鎮東山村的西山之上,今廢。 西山在東山村的西面,海撥666米,蔡元定即號“西山”,人稱西山先生。西山四圍險峻,山頂卻平敞適宜耕種。山中有天湖,水源充足。山頂,至今仍然有石城墻,“山之巔有石城基,昔人嘗即此為寨以避兵云”,民間則編了故事,說的是羅隱在西山想當皇帝的故事。蔡元定18歲時,父親蔡發去世。蔡元定將父親安葬在西山腳下的上箬村。守喪期間,蔡元定登上西山絕頂,筑室苦讀,以野菜充饑,廣泛涉獵,兼通經史,融會貫通。建陽蔡氏研究會所編的《蔡元定年譜》記載:紹興二十二歲(1152年),元定18歲,不幸父親病故,他牢記父親生前對他的囑付,“為人要忠厚誠實,不可侵于利?”;紹興二十三年(1153),秉承父志,登西山絕頂,構筑書屋,忍餓呑野,克苦讀書。 朱子在寒泉精舍守喪時,蔡元定為朱子在寒泉精舍不遠的云谷山上建晦庵草堂。西山與云谷山兩兩相望。朱子與蔡元定各自在山間讀書著述,懸燈相望。平時兩盞燈在夜里點燃。如果燈暗,就表示心中有疑,第二天,朱、蔡就相會論道。蔡元定的聲名隨著朱子弟子入朝為官而漸為天下士人所知,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朝廷下旨征召啟用蔡元定,蔡元定堅辭不出,再次登上西山。朱子贊嘆蔡元定說:“臨風引領,似已聞《采薇歌》。”隱居期間,蔡元定注釋《陰符經》,撰出《陰符經解》。 紹熙五年(1194)二月,朱子赴潭州任知州、荊湖南路安撫使之職。朱子走后,蔡元定再次登上西山,重啟隱居著書的時光。八月,朱子受詔命前往臨安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朱子與趙汝愚都薦舉蔡元定,希望他入京為孝宗的陵寢選址。蔡元定回信說:“……恭惟先生惠履吉慶,間世無雙……今者文旌歸速,是必有相抵牾者颙望自愛,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澤,定至愿也……”蔡元定在回信中,用了嚴光和張楷的典故表明心跡,他無意出仕,守著“不干利祿”的父訓。蔡元定曾寫《西齋自詠》表明心志,“數櫞茅屋環流水,布被藜羹保暖余。不向利中生計較,肯于名上著功夫。窗前野馬閑來往,天霽浮云自卷舒。窮達始知皆是命,不妨隨分老樵漁”。 紹熙二年(1191),朱子卸任漳州知州,來到建陽,暫居童游橋頭,并著手在建陽城西的考亭修建屋舍。第二年,朱子遷居考亭,蔡元定也舉家搬遷到建陽后山。在《蔡氏諸儒言行錄序》中,劉應李寫道:“紹熙三年壬子,文公遷居考亭,西山移于后山,所居相近,來往益密。” 蔡元定與朱子互為師友,一生相知。蔡元定對朱子閩學的創建貢獻尤多,被譽為“朱門領袖”,《宋元學案》則稱蔡元定為“閩學干城”。 寶祐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御書“西山”二大字,頒賜蔡杭刻于西山的西北崖。根據《久軒蔡先生(蔡杭)墓表》記載,這年,“敕建西山書院,繪塑文公、西山二賢對榻講道像,修飾兩燈相望臺基,給苗租一十四籮五斗,與佃人童甲慶為日食資,著其灑掃祠宇、修理損害及守本山四處柴木”。蔡元定去世半個世紀后,懸燈相望的燈臺被修復起來了。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帝賜蔡元定“紫陽羽翼”匾,稱蔡元定“道德文章足以儀形當時,著書立言足以垂范后世”。 乾隆六年(1741),建陽縣知縣左宰捐俸重建西山精舍,又清理西山四至界內的山場,并對祀田進行清理,上報建寧府知府林興泗立案。 《蔡氏九儒書》有乾隆八年(1743)關于西山精舍的三條記錄:一、福建提督學院吳華孫在西山精舍立“山光如舊”匾;二、欽命署理福建巡撫刑部左侍郎周學健在西山精舍立“接武云谷”匾并題“憶當年,講道彼此懸燈有幾;思昔日,受業即稱老友無雙”聯;三、日講官翰林院修撰雷竑為西山精舍題“道契圖書,闡先天后天之秘,融貫三才,當日大賢稱老友;心精律呂,抉陰氣陽氣之原,淵涵萬象,迄今末學仰宗師”的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