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應(yīng)寺在崇化里。唐咸通間建,宋游文肅葬先塋于此。又名寶應(yīng)書院。原籍田三頃三畝九分五厘,又祀田十五畝正。 ——道光《建陽縣志·卷十九》 紹圣三年(1096)丙子,公四十四歲,官齊州;十月,丁父憂,解官居制。四年(1097)丁丑,公四十五歲,在制,葬大中升叔于寶應(yīng)寺山。 ——《游廌山集·卷四·年譜》 寶應(yīng)寺在書坊的寶應(yīng)山上,是游家祖墳地附近的家廟,游酢“葬先塋于此“,45歲時,游酢安葬他的父親游潛(字升叔)在寶應(yīng)山。 因此,寶應(yīng)山上的寶應(yīng)寺也兼有書院功能,是游氏家族書院,是游酢少年時讀書處。寶應(yīng)寺因此也叫寶應(yīng)書院、寶應(yīng)寺讀書堂等。 北宋元符元年(1098),游酢46歲,守喪期間,筑廌山草堂,著《論孟雜解》《中庸義》。 元符二年(1099),游酢47歲,正月,守制期滿,調(diào)任泉州簽判,此時,他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講論傳道,著《易說》《詩二南義》,直到元符三年(1100),48歲的游酢才赴泉州任,十一月,宋徽宗趙佶即位就召游酢入就任監(jiān)察御史。 據(jù)福州才子徐??《紅雨樓題跋》記載:“庚子歲,建陽令魏公命修縣志,將以游、劉、朱、蔡、熊作五世家。游氏子孫鈔錄祖先事實,送余采擇。廌山先生為吾閩道學之祖,其所著作固不止此,特百之一耳。仁和張孝廉蔚然曾借錄一本。乙巳孟夏,徐惟起記。鎔按:柯維騏《宋史新編》曰:曹能始云,‘公與龜山同在程門立雪,詩散不全,乃其子孫于譜牌中錄出,以應(yīng)縣官之求。時知縣事者魏公時應(yīng),延徐興公修志,以游、劉、朱、蔡、熊五大儒為世家。而廌山尤為建陽理學之倡,其有功于吾閩鄒魯,固宜龜山并傳矣。公生在禾平里,讀書寶應(yīng)寺,今俱置有祠田。而葬則從治命,在南直隸含山縣之車轅嶺。公曾以朝奉郎出知和州云’。”(陳世镕《福州西湖宛在堂詩龕征錄·上》) 徐??博學多才,對地方文獻很熟悉,先后三次參加《福州府志》編修工作,還修撰《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徐??對建陽也相當熟悉,自然是了解游酢的。建陽要修縣志,將游酢家族、劉爚家族、朱子家族、蔡元定家族、熊禾家族當成“世家“載入縣志,游酢后人將游酢的著作送到徐??那里請他選擇,徐看到著作如此之少,感嘆道:游酢是福建的道學之祖,著作如此之少,只是百分之一罷了。 徐??所在的明代萬歷年間,游酢存世的著作就已極少,但那時,游酢少年讀書的寶應(yīng)書院仍然還有祠田。 游酢留下的詩作中,有兩首與寶應(yīng)寺有關(guān)。 游寶應(yīng)寺 崒嵂三峰帶白灣,誰開蘭若翠微間。 竹床云懶禪心定,草徑苔荒屐齒斑。 天入碧嵐成玉宇,鳥飛青嶂出塵寰。 此中即是蕊珠境,遮莫閑吟一解顏。 另一首是游酢重修讀書堂后,因懷念程顥而作: 寶應(yīng)寺讀書堂成因懷明道先生 橋西積雪度新晴,卜筑茅堂快落成。 郁郁奇花鋪野趣,關(guān)關(guān)好鳥和書聲。 春濃嵐色無邊景,水凈天光徹底清。 記得程門窗草綠,至今遐想每馳情。 寶應(yīng)寺的環(huán)境極幽雅,游酢稱之為“蕊珠境“,在鳥語花香的環(huán)境,書聲朗朗響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