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霄峰精舍,在崇泰里莒口。原在洛田里昌茂坊。景祐間,宋貫之先生建為論著所。后改為書院,移建同由南山下。復廢。明萬歷丁酉,子孫宋文寵呈今所。有記。今廢。 ——康熙《建陽縣志·卷二》
霄峰精舍,宋咸在景祐二年(1035)建于洛田里(崇雒)。 宋咸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甲子宋郊榜進士。景祐元年(1034)的春天,由于身體不好,宋咸獲準病休在家。第二年,宋咸在家鄉崇雒的昌茂坊建霄峰精舍,聚徒講學,培養人才。江西參議官俞龍為他作《霄峰精舍記》。 宋咸建霄峰精舍的目的是明確的,“欲于此積書充棟,圖為講道開來之計”。方彥壽先生評價說:如果說唐代熊氏鰲峰書院傳播儒學是通過對后人的補述考證而得出的結論的話,那么,霄峰精舍則是在創建之始就明確宣示以“講道開來”,即闡揚、傳播儒家思想為宗旨的書院。 宋咸一直都有明確傳播儒家思想的情懷,他為官,始終秉持辦學校、育人才的初心。 慶歷元年(1041),宋咸出任福建尤溪知縣,看到縣里百姓不學習,宋咸重建縣學,并將縣學遷建到縣城的東南,親自帶領十多位縣城弟子學習,講授經書,行走出入與弟子一道,尤溪百姓開始以學習為榮。宋咸的門生有一位叫林積的,后來考中進士,成為尤溪縣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宋咸還輯了部《尤川志》,此書成為尤溪第一部縣志。之后,宋咸由尤溪轉任邵武知軍,修建學校,增建校舍,添置學田500畝,親自講學,和在尤溪一樣,在邵武學宮,常常有一千多人聚集學習,學校規模并不亞于現在的學校。 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等人發起了一次變革,史稱“慶歷新政”。在范仲淹等人的提議下,宋仁宗下詔興學:“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外,余并各令立學。”第二年,宋咸以國子監教授到瓊州(海南)任知州。為響應“慶歷行政”,他創辦瓊州學宮,修建尊儒亭,買田養學,并將仁宗御賜皇宮藏書館部分藏書轉贈瓊州學官。宋咸以“省長”的身份授課講學,教讀五經。不久,他的學生陳孚成為海南的第一位進士。 宦海沉浮,嘉佑六年(1061),宋咸被李師中彈劾,以朝散大夫、都官郎中的身份回到家鄉建陽著述講學,教化鄉里。他的《周易補注》十卷刊行后,歐陽修看了很喜歡,寫信給宋咸說:“足下于經勤矣!凡其所失無不欲正之。”南宋著名藏書家陳振孫,家藏書多達五萬一千多卷,一生博覽群書,他閱讀宋咸的《朝制要覽》之后說:“是書作于嘉祐中,而傳于陸放翁詩,皆國初故實,讀之使人有所感焉!” 清朝王維文撰文稱贊“宋貫之先生為閩中第一流人物”。 宋咸,字貫之,史書記載,“宋咸之后五世為宋翔;宋翔之后四世為宋鞏”,宋鞏的兒子是“大宋提刑官宋慈”。 宋咸的詩作留存不多,有一首詠《桂》。 多應譙國山邊種,豈是嫦娥月里香。 愿為兒孫積陰德,東堂時占一枝芳。 霄峰精舍后來移建于童游南山,此后又移建于莒口,于是,建陽就有了三座霄峰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