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朝后,中原百姓不斷南遷,帶來北方的先進文化,深刻影響建陽民性民風。南宋建陽為“理學之鄉”,祝穆所著的《方輿勝覽》稱建陽“其民柔脆,憚于行遠”,“家有詩書,戶有法律,尚氣而有節,易斗而輕生”,“居市井者,尚得好浮;在田里者,勤身樂業;民之秀者,狎于文”,稱得上“彬彬然道義之鄉”。民氣質厚,誠然有古樸之風。明清時期,保持純樸古風,“君子勇于為善”。近現代,建陽經濟文化遜于濱海地區,大多見聞閉塞,思想守舊,墨守成規;然而秉性純良,勤勞節儉,樂善好施。 改革開放以來,民性民風漸變,城鄉發展工業企業,開展橫向科技聯合,引進外資,致力于改變建陽面貌;雖山有林木之利,地有稻粟之富,但到遠方外地去致力于工商企業的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