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陳之辯 在朱子生活的時代,在政治上,存在“內修”與“外攘”的爭論;在學術思想上,則存在朱子的道學派、浙東事功學派與反道學派的爭論。 “朱陳之辯”就是朱子與浙東事功學派創始人陳亮之間的學術辯論,其實也可認為是以“內修”為主與以“外攘”為主的辯論。 陳亮,字同甫,自幼便立志恢復中原,重視治史,希望通過總結歷史人物的軍事和政治活動,尋求經世致用、“中興”、“恢復”的方略和經驗。故其所創的學派,又被稱浙東事功學派。 二人相識于朱子在浙東為官時,朱子很贊賞陳亮的才華,陳亮也很敬重朱子。這次見面時,二人就時政、救荒以及儒家典籍《書經》等方面交流了各自的觀點,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但在對社會歷史、王霸義利等問題上,則出現了分歧。由于其時朱子正處在浙江救荒的繁忙事務中,無暇就此展開討論。故朱陳之辯是在此后的數年中,二人通過書信往來進行學術論爭得以逐漸展開的。 所謂“王”,即“王道”,指的是以道德為本的仁政;而“霸”,即“霸道”則是指憑借實力而推行強權政治。朱子繼承了儒家思想中重內圣、講修身的一面,認為外王必須以內圣為基礎、為根本、為前提。即《大學》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內圣功夫,治國平天下是外王功夫。其前后之序,絕對不能顛倒。而陳亮則通過研究歷史,來推究歷代帝王的“王霸之道”。他主張變革“專談性命”道德的儒道之弊,試圖以富國強兵的事功來彌補儒道的不足。 其實以朱子為代表的道學,和以陳亮為代表的事功之學的論爭,其焦點在于,面對南宋社會嚴重的社會危機,他們在思考救國之策時,對經世濟時的內容、方式和途徑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道學并非不講經世致用,只是他主張要治心,試圖通過拯救社會人心來解決社會危機;而事功之學也并非不講道德性命,而是更喜歡直接面對社會危機來發議論、求對策,從而將道德性命置于相對次要的地位。朱子道學和陳亮事功之學的論爭,仍屬于儒學陣營內部不同學術觀點的論辯。 二人的論辯隨著陳亮的去世而終止,結果依然是誰也不能說服誰,但從陳亮去世的前一年獲得狀元那篇文章中充滿了勸誡皇帝行仁義孝悌以盡師道、用禮樂刑政以盡君道,正人心,全民命等話語來看,他可能已經在內心中認同了朱子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