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籍溪胡丈及劉恭父二首(其一)
先生去上蕓香閣,閣老新峨豸角冠。 留取幽人臥空谷,一川風月要人看。
紹興三十年(1160),三十周歲的朱子第一次拒絕朝廷的“非正式”征招。前一年,朱子少年時的恩師之一,崇安縣五夫里籍溪坊(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興賢街)的胡憲先生應招入朝為官;此后不久,朱子少年另一位恩師劉子羽的長子劉珙(字恭父)也調任監察御史。兩人共同來信,要朱子出山,入都供職,希望他能有所作為。但朱子卻志不在此,因而回信寫了兩首詩,第一首說: 兩位先生去了京師,官居閣老,頭戴烏紗,莊嚴肅穆。而我這樣的閑散慣了的人,還是留在這清幽的空谷之中吧。那河上之清風與河中之明月,都需要有人照看、欣賞吶! “一川風月”在這里既指朱子眼中清風明月的美景,也指與這自然相關聯的天理,指朱子隱居山林所試圖完成的學術大業。朱子說,“一川風月要人看”,既是指這自然美景需要有人的欣賞,方能煥發出勃勃的美感與生機;也可以認為是這自然所代表的天理昭彰,需要有人揭橥、“看守”。因此,可以說“一川風月”在朱子這里,不僅是詩情畫意,也是學術獨立的象征。明代長興詩人孫一元有律詩《王與時方伯顧與成參議見訪山中》一首,前六句盡記事、寫景,獨結句云“記得晦翁詩句好,一川風月要人看”,可見其影響廣泛;我亦曾寫過一篇回憶自己的恩師王一川教授的文章,題目便援引朱子這句詩,叫《一川風月要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