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一首《觀書有感》,有朱子寫給朋友許升的信為證,是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那一年,朱子37歲,在恩師逝去的悲痛中冥思苦想,終于迎來“丙戌之悟”,史稱“中和舊說”。李侗在世時,總要朱子“體認喜怒哀樂未發(fā)氣象”,而朱子始終不得其法,沒有下手處。正是在這一年,朱子忽然想通了,他認為人心始終處于自覺的“已發(fā)”狀態(tài)中,因此要從其“已發(fā)”去尋找“未發(fā)”,也就是要從日常生活中體認本體,涵養(yǎng)自己的道德境界。認識到這一點的朱子,極為興奮: 昨晚,春潮漲水,浩浩蕩蕩。江邊停靠的巨型舟楫,如古代戰(zhàn)船艨艟一般宏大,可在這潮水之中,也輕如鵝毛。沒有漲水時,人們耗費精力,想推移巨艦,而在春潮之中,它卻隨波起伏,于中流之中,自在游行。 朱子把自己對“已發(fā)未發(fā)”問題的第一次成型看法(中和舊說),看作是“江邊春水”中的巨艦“艨艟”——過去怎么也想不通的問題,在這“春水”之中,便豁然開朗。其實讀書也是如此,一旦融會貫通,既往的障礙也都可迎刃而解。而寫下這首詩的朱子,正自信地迎來了其學說的初步成型。隨后,他抱持著“丙戌之悟”而得來的“中和舊說”,帶著弟子,踏上了前往湖南拜會張栻的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