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朱熹自畫像石刻 明代,原立于縣城關西郊考亭書院集成殿內。墨石石質,長約114厘米,寬約49厘米,厚約10厘米。題首刻“徽國文公遺像”,其下刻小楷字:“從容乎禮法之場,沉潛乎仁義之府,是予益將有意焉而力莫能與也,佩先師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炬,惟音然而日修或度幾乎?斯語,紹熙五年盂春良日熹對鏡寫真題以自警”。下部為朱熹畫像,他身著儒服,頭戴綸巾,拱手正襟,端恭而立。其刻工線條流暢,粗細得體,朱熹晚年之風韻躍然石上。石刻現藏于縣博物館。 (二)朱熹墓道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原立于黃坑鄉朱熹墓園虎頭山右側。碑高約3.3米,寬約0.7米,厚約0.16米。中間篆刻“宋徽國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為“資政大夫升學使者彭蘊章敬題”。1987年重立于墓道碑亭內。 (三)宋慈墓碑 原立于崇雒鄉昌茂村宋慈墓地,1955年發現。碑殘長0.97米,寬0.13米。中間刻書“慈字惠父宋公之墓”,石刻現藏于縣博物館。 (四)文廟“四子贊”碑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立。原立于縣城關文廟(今縣醫院住院部)。碑高2.4米,寬1.13米,厚0.16米,橫額刻楷書“御制”,內刻“顏子”、“魯子”“子思子”和“孟子”四子贊。現由縣博物館收藏。 (五)吳公夫人黃氏墓碑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刻。原立于將口鎮新建村,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碑高 53 厘米,寬 34.5厘米,中間刻“吳公夫人黃氏之墓”,邊刻“朝散大夫尚書屯田郎中騎都尉知邵武軍借紫魚袋”及“鄒服篆”字樣。 (六)黃氏墓志銘 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十二月刻。原立于將口鎮新建村,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額書“大宋建州建陽縣吳公夫人黃氏墓志銘”、“朝散大夫尚書部官郎中上輕東都尉賜紫簽魚袋”、“宋咸撰”、“壽乃為福,彼年不繼;老欲相偕,彼情意偕;子有當賢,彼多弗然;永矣夫人;而三者全”、“嘉佑三年十月 日”。 (七)宋故京兆府君翁中浮墓志銘 北宋,原置于莒口鎮圣跡寺后山翁氏墓中,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碑高166厘米,寬70 厘米,厚10 厘米,額書“宋故京兆府君墓志銘”,載墓主翁中浮生平事跡,全文數千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