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覺寺 明至清代。座落水吉鎮市頭村佛山頂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土木結構,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大雄寶殿、藏經閣,兩側為廂房,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大雄寶殿面間五間,重槍歌山頂,如意斗拱。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藏經閣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內藏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月刊刻的《大般涅經)50余卷和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翻印的(華嚴經》。現經書300余冊,歷史上最盛時藏書近5000冊。清代及民國初年,大覺寺有規模不等的修繕。寺內現存清康熙、光緒年間豎立的石刻碑記四方,分別記述了寺院的歷史源流、道場盛況、田地財產、禪師主持等事跡。此外,尚存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冬鑄造的鐵磐一尊,通高約0.41米。該寺近年來均有修繕。 (二)圣跡寺 座落莒口鎮佛得嶺。面積約1000平方米。相傳唐代馬祖禪師曾在此結廬修練。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始建寺。現存大殿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座北朝南面周三間,重檐歇山頂,土木結構。寺內存重建碑記一方。近年來修繕。 (三)如是寺 座落崇雒鄉東南約75公里的蓮源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間(860~873年),名崇福寺,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更名如是教寺。現存主殿為清乾隆、道光年間重建,座西北朝東南,面積約300平方米。木結構,三層重檐,脊背起翹;內頂為園錐狀薬井,布滿裝飾性斗拱。寺內現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碑記一方。門首有聯二副,一曰:“蓮源山明水凈,如是竹影鐘聲”;一曰:“天竺峰夕照寶蓮座,唐迄今名谷顯遺跡”。近年來有修繕。 (四)慶安寺 座落小湖鄉大湖村大山坪。據寺內現存清代碑刻記載,該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七月十七日。現存最早建筑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座東北朝西南,中軸線上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山門、觀音殿,兩側為廂房,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山門有聯一幅,曰:“大寺堂皇凈潔可稱慶,山川秀麗僧尼賴以安”。該寺近年有修繕。 (五)龍濟道院燒香頂石屋 座落麻沙鎮溪頭村白塔山之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現存建筑為清道光、咸豐年間由主持道人張道圓倡建,占地面積約750平方米;二進,木石結構,面闊約15米,進深約50米,屋頂塌圯過半。燒香頂石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距道院約1000米,座北朝南,仿木結構,面闊約7.15米,進深約5.65米,高約4.55米。門首刻:“白塔洞天”“清道光十年”字樣。 (六)隱峰寺 又名吳山寺,座落水吉鎮良源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寺始建于唐代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中軸線上主殿俗稱三寶殿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寺內現存清同治七年正月鄉民禁碑一方,記載清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農民軍進擊途中經過該地的史實。 (七)庵山寺 座落在童游鄉童游村庵山山麓。相傳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隱士石湖在此建庵,故名庵山。現存最早建筑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觀音殿,兩側為廂房,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觀音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近有修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