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黑色是顏色的盡頭,筆者加認為黑色是顏色的最高境界,是最沉穩、大氣的顏色,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以鐵為著色元素的黑釉瓷在我國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東漢時期的浙江上虞窯就已經燒造黑釉瓷,其后是東晉時期的浙江德清窯。至唐代,黑釉瓷的燒造始成規模,主要集中在陜西的耀州窯及河南的現縣、鶴壁、郟縣、密縣、安陽等地,當時黑釉瓷的面貌樸實單一。入宋以后,黑釉瓷有了飛躍的發展,從而達到鼎盛,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坐落在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后井村的建窯更是把黑瓷推向了歷史的高峰,完全打破了唐代中國瓷壇“南青北白”的單調局面。宋代建窯的工匠們成功地開創了在碗(盞)黑色的底軸上燒制兔毫、油滴、鴣斑、曜變,以及植紅釉、醬綠釉等諸多釉色,大巧若拙、大雅若俗,極賦欣賞價值。 建盞釉面色澤沉靜典雅,具有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同時,紋理變幻多樣,可謂“入窯色、出窯萬彩”,無一雷同、有如神助,似為“窯神”之作,極符合宋代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情趣。 建盞屬于古代結晶釉的范躊,含鐵量較高。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由于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氣氛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紋脈。這些軸面紋脈與華麗的彩繪或繁縟的雕飾不同,它們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和氣氛中自然變化的結果,陶瓷工藝界稱之為“窯變”。民間工匠技師利用多種控制手法,使得結晶釉成了鐵系色釉中裝飾手段最豐富的一種高溫軸,這不能不說是勞動人民的天才創造。建窯首創的兔毫等結晶釉變化莫測,博得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和贊頌,宋微宗及大文豪蘇東坡、黃庭堅等都有大量詩文贊美它。 建盞釉層普遍較厚,軸汁肥潤:器物外壁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圈足產生粘窯。由于釉在高溫中易于流動,故器物外壁往往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帶有一種粗率自然的親切感,沉穩中多了幾分靈動之美,更能觸發人們的無窮遐想。建盞的釉面玻化程度很高,溫潤而不扎眼,給人以莊重寧靜之感。宋代是一個理學文化主導的時代,這種時代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平靜柔和的心緒意境。建盞所散發出的端莊而略帶神秘的美感,正迎合了宋代的審美意識,給人們留下觀賞不盡、回味無窮的感覺。宋人審美崇尚極簡主義,尊重每個生命存在的價值意義,建盞外壁的“釉滴珠”等在他們眼里都是缺陷美建盞釉色豐富多樣,對其軸面紋理的命名尤其是鷓鴣斑的認定,陶瓷界尚有爭議,目前比較通行的分類大致將宋代建盞的釉色分為烏金(黑)、兔毫、油滴、鷓斑、曜變及單色(雜色)等六大類:此外,出土建盞中還發現少量描金(銀)器。 黑釉是宋代建窯建盞的基本釉色。文獻中有“紺黑”“青黑”等記載。宋代察襄的《茶錄》載:“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載道:如“盞色貴青黑”。 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的釉面中透射出均勻細密、狀若兔毛的自然結晶紋理。兔毫的形成與胎釉中的高鐵成分有很大的關系,建窯工匠最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發明了能產生并控制黑釉兔毫紋的制瓷工藝。 “兔毫”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己頻頻出現,如視穆在《方奧勝覽》中寫道:“兔毫盞,出既寧之水吉”。兔毫是建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產品,據址考古發掘統計,兔毫占的比重最大,是宋代建盞的當家軸色。由于“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租、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宋徴宗、黃庭堅、蔡襄等都有詩文贊美她。建窯生產的兔毫紋經脈清晰、疏密得當,不愧是兔毫中的“美毫王”。成書于十六世紀前期日本室町幕府時代的中國美術史著作《君臺觀左右帳記》把建盞珍品劃分為若干等級,兔毫盞列為第三重寶,“值三千匹絹”“油滴”一詞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已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成書于日本應水年間(公元1394~1427年)的《禪林小歌》中載:胡弦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天目。 “油滴”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此種稱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鴣近”;有的學者把油滴稱為“類鴣斑”。 “油滴”一般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有“金油滴”“銀油滴”等之分。這種斑點大小不一,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又如滿天星空、繁星點點,給人以無限遐想。油滴在宋代龍窯中的燒成難度極大,成品率低,故傳世或出土很少。《君臺觀左右帳記》把油滴列為“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2016年9月15日美國紐約佳士得“臨宇山人”專場拍賣會,一件宋代建窯油滴盞以1030萬美元落槌,加上傭金,實際成交價107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800多萬元),創下建盞成交的最高價。 建富鷓斑(珍珠)是二次施釉、一次燒制的產品。首先在胚上上一道黑釉,然后上一道白釉,再入窯燒制。由于二種釉料的燒成溫度節點不一致,因此能夠燒成完美的斑盞很少,傳世或出土都不多見。“宋建窯鷓鴣斑盞斑”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常有出現,如陶谷《清異錄》中載:“間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僧患洪的《元學點茶乞詩》中也寫道:“點茶三味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黃庭堅《和答梅子明王揚體點密云龍》詩中寫道:“建安瓷碗鷓鴣斑,谷簾水與月共色曜變”被視為建盞皇冠上的明珠。據考證,“曜變”一詞首見于貞治二年(1363年)的《佛日庵公物目錄》(1365年增補完成)中,《禪林小歌》也有記載。《君臺觀左右帳記》將”曜變”列為”建盞之至高無上的神品,乃世界罕見之物”。該書載道:“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量,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價值等同萬匹絹)”。所謂“曜”即“耀”“照耀”之意。“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其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猶如字宙星辰、深幽玄,故而得名。日本學者山崎一雄描述:曜斑廣布于建盞的內壁,并隨所視方向的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形成不同的彩釉突變現象,隨觀察角度的不同而星現七彩之光。由于“曜變”燒成難度極大,故傳世甚少,僅日本收藏三件宋代建窯曜變茶盞,分別藏于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大阪藤田美術館(1953年被指定為國寶)和京都大德寺龍光院(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其中以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最佳,冠絕塵世,號稱“天下第一寶碗”,當屬宋代建窯黑釉茶盞中的傳奇之作。值得慶幸的是,2009年上半年,在浙江杭州市原杭州東南化工廠遺址出土了一件宋建窯曜變釉的光彩,與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盞相比,釉色毫不遜色,為世人研究建盞提供了份寶貴資料。由于建盞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五大類釉色之外,還有一些單色(雜色)釉,如柿紅、赤紅、鐵銹紅、鐵銹斑、醬釉(醬綠、醬黑、醬黃)等。建盞古樸沉穩,簡約而不簡單,其釉色是崇尚自然之美的代表。建盞之美,美在內涵與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