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南平市建窯建盞十佳新秀
南平市工藝美術大師
南平市優秀工美藝人
南平市第一屆工藝美術民間名藝人
潘盞櫃秉承“借鑒古法、根植傳統、銳意創新”的理念,集古今之大成,選用原瓷礦、原礦釉、草木灰為原料,以傳統的手工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合,致力研制潘盞櫃品牌建盞;其作品造型古樸雅致,線條流暢、色澤瑰麗、層次豐富,獨具“魂魄深幽”之美感。
潘建信 :自古以來茶盞不分家,茶與盞可謂是相得益彰,在點茶過程中,建盞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建盞胎體上薄下厚,整個重心下壓,在點茶過程中不易翻到,或者傾覆。(同時)建盞的黑釉與茶湯形成黑白分明的對比,以此來襯托茶湯的顏色。
解說:如此說來,斗茶時茶色湯花是否均勻飽滿,也可以檢驗一只建盞的好壞。難怪每每點出一番好茶來,潘建信都對點茶所用的盞愛不釋手。于他而言,能做出好盞,也就不枉費與建盞相處的十多年光陰。每一只盞都是自己個性的傳遞,潘建信不僅僅不允許一只有瑕疵的盞出廠,更要求每只盞的釉色紋理是否均勻、析出的晶體是否美觀。
潘建信 :每一個建盞都是代表著我一張名片,對建盞要求嚴格,同時,也是對我自己要求嚴格。俗話說看天做盞,看盞做盞,做盞的人要會懂盞。每個盞看著它的花色變化,出來的花色出現了什么問題,你跟著它來調整,才能更好地把控它。
解說:正是潘建信這番嚴要求,才會有如此高質量,每一只盞都獨具“魂魄深幽”之美感,色彩瑰麗、古樸雅致、富于變化。也因此,他的三款作品金口油滴、曜彩油滴、曜變極光順利獲得專利。而在這熠熠光輝的背后,是潘建信從選泥到燒制這13道工序的反復操練。
潘建信 :做盞十幾年了 可以說是越做越喜歡,為什么 (因為)它很不可控,越不可控越會吸引你你會越想把它研制好。
解說:建盞的晶體變化莫測,讓每一個制作它的匠人都為之癡迷,即使做了十多年的潘建信亦是如此。每每他都會邀上朋友,和他一起到山澗尋找適合建盞的礦石、亦或是陶土。
潘賢森 建盞合伙人:作為他的合伙人,我目睹了他對建盞的癡迷、投入,每天都是吃住在工作室,每天除了建盞還是建盞,每次(和他)出去,我都習慣了他帶一把瓷土、釉礦回來,馬上鉆進工作室,進行研配、試驗。
潘建信 :建盞其實除了燒制以外,原礦 、原釉也非常關鍵,每次礦石或者陶土用完了以后,我們都必須要去找新的材料,新的材料回來的話 必須要試過、研究過,因為每一塊原礦的話,它的成分是不太一致的,所以說必須要再取樣,再試驗、再燒制。
潘建信 :它的口沿不是干,它是帶金色,帶有潤度的,所以說這一款(建盞)貼在嘴唇上會很舒服,也不會說有那種干澀感。
解說:高標準嚴要求在潘建信的生活中也能體現一二,用建盞喝茶是他的一個習慣,對口沿要求很高的他,為了做出入口無感的建盞口沿,足足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將這一塊的壁壘攻破。
潘建信 :文化是要靠大家去傳播,我們這邊整個展廳的布置跟擺設都是跟建盞文化有相關的,就是讓每個來這里對建盞感興趣的人,都能讓他領略從宋代走來的建盞文化。
解說:傳統技藝作為古代活化石,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潘建信的工作室內充分展示了這一點?!芭耸稀比值芤虮K而結緣,共同創立了潘盞櫃。三人同樣也是建盞文化的傳播者,展廳內從宋代點茶文會圖,到建盞原材料、器型分類,再到建盞文化脈絡的展示,濃濃的建盞文化和茶香文化的完美結合,使得展廳飄香四溢,難怪身處其間的潘建信會如此癡迷于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