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高級陶瓷工藝師
南平市旅游商貿學校客座講師
南平市建陽區茗盞緣建盞陶瓷有限公司創始人。
從事建盞陶瓷設計燒制近二十年,其中代表作有銀毫.藍雨、曜焰、烏金釉等先后獲得中國世界遺產工藝美術、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協會評比的爭艷杯、中藝杯、金獅獎等 金獎、銀獎。多件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館、福建省愽物館 、南平市博物館、建陽區博物館以及香港敏求精舍等展館收藏。


一撮土,一味火,一只盞,守住千年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王革
時光荏苒50載,歲月悠悠半世紀,在人的一生中亦長亦短。但你想做些什么,又做成了什么?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和結果。
王革的座右銘只有四個字:“永不放棄”。數年下來他堅持不懈,最終也用這四個字換得了夢想成真。2019年11月,他取得“陶瓷工藝師(高級)”職業技能證書。
建窯建盞,是泥與火交融的藝術,傳承千年,享譽中外。經歷人生半世紀的他選擇了用一撮土,一味火,一塊盞,守住千年技藝,傳承工匠精神。
祖籍泉州,1970年出生的王革,自小隨父母遷居建陽,一直對建盞耳濡目染,王革早年從事的工作雖然和建盞沒有直接關聯,卻總是在不經意間接觸到建盞:在博物館展柜中、古街收藏者店內,甚至水吉普通農戶的家中,時常見到建盞的身影。
1995年在水吉鎮新街竹器廠的香案上看到的一塊建盞,盞色青黑,粗獷拙樸中透出卓爾不凡的高貴厚重,給王革留下深刻印象。
從此,建盞成了王革揮之不去的特殊情結,只要見到建盞,他就忍不住駐足,久久不愿離去。通過不斷地了解和打聽建盞的類別和制作技術,既拓展了建窯建盞的相關知識,同時也豐富了王革對建窯建盞的濃烈興趣。
2008年,他偶然遇見建窯建盞非遺傳承人呂竹興在庭院中專注地拉坯,一捧泥,一雙手,一盞茶的功夫,原本再普通不過的泥土經過呂師傅匠心獨運地藝術加工,建盞初坯飛旋而出,仿佛一件涅槃重生的藝術品,赫然呈現眼前,凝重而深遠……王革被震憾了,他再也挪不動腳步,當即拜呂竹興為師,毅然決然走上了艱難的建盞制作道路。
從原料挑選、配制、練泥、拉坯、修坯、曬坯、施釉到燒成出窯,王革跟隨師傅認真琢磨、仔細研究、反復試驗……
2009年,他創立了“茗盞緣”建盞文化品牌,幫助推介建盞。2011年得到非遺傳承人黃美金指點,參與研究燒制“油滴盞?曜焰”,在中國宜興陶藝五朵金花北京匯報展中藝杯中榮獲“金獎”。
2012年,他開始獨立燒制建盞。一直生活在建陽城區的他,沒有寬大的場地,因陋就簡,在狹窄的空間里搭了一個袖珍窯,每次最多只能燒12只盞。每一次燒制,王革都要不時地關注窯溫,常常夜不能寐。在燒窯過程中,除了仔細做好記錄,他還認真鉆研各種燒制技巧。
一窯、兩窯、三窯……十幾窯過去了,他只看到幾塊形狀尚可,顏色均為柿紅或者烏金的單色釉建盞,想象中“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的兔毫建盞、油滴建盞都沒有出現。
他沒有氣餒,反復向師傅虛心請教,沉下心來,不斷試燒。幾個月后的一個中午,他再次打開窯門,用鐵鉗取出尚有余溫的建盞,一抹耀眼的金黃色兔毫映入眼簾。王革按捺住激動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將盞放在桌上,仔細觀察,發現這只盞除了有點粘底,兔毫的斑紋清晰而立體。他興奮地顧不上吃午飯,連忙查找記錄,按照記錄上的燒制方法,再次燒制,期待成功再次降臨。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3年,他不但能夠穩定地燒制出兔毫盞,還成功燒制出仿古油滴。
王革扎根傳統,自成立“茗盞緣陶瓷建盞有限公司”以來,作品日趨形成拙樸耐看、歷久彌新的獨特風格。

2018.09至今—以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貿學校特聘建盞傳統工藝客座講師身份定期開展建盞專題講座,推廣普及建窯建盞的相關知識;
2018.08—作為建盞行業首個被“海外華人華僑一帶一路建設研究會”指定禮品;
2019.02—被“中華文明復興與世界大同學術研討會”選為指定禮品。
2019.07—作為福建省唯一一家參加香港(福建)文化精品展的建盞企業,與香港敏求精舍前主席陳永杰先生交流建窯建盞文化;
一雙泥手,一顆匠心,數十載如一日,王革與建盞結緣近半個世紀,懷著對建盞的無限熱愛,在建窯建盞這個神奇的燒制世界,開拓創新求突破、古物新造求發展,在求真務實的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