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界普遍認為閩北區域古代是蠻夷地區,但是最近幾十年不斷的考古發現:閩北區域尤其是水吉,絕不是蠻夷區域,而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區域,跟浙江地區的良渚文化為同一脈!建窯窯址坐落在福建省建陽區水吉鎮后井村、池中村旁,位置在東經118°23,北緯27° 28,北距水吉鎮約5千米,西距建陽區約33千米。建窯窯址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門和營長乾等處,方圓十余里,瓷片匣缽等堆積如山,俯拾即是,窯址總面積約12. 6萬平方米。建窯創燒于唐代,興盛于兩宋,宋末元初趨于衰落以至停燒。歷史上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瓷碗著稱,俗稱建盞。現在陸陸續續的考古發現:水吉境內大概在6、7千年前就已經有20多個聚落,今天的水吉只是人口更多一點,但是聚落點和古代差不多。水吉歷來都是不寂寞的一個區域,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表明,早在唐代中期,建窯就已開始燒造瓷器,庵尾山發掘的三座古龍窯基址,長度均超過70米,這么長的龍窯在唐代是非常少見的!有兩座晚唐至五代時期的窯址燒造青瓷,可見當時建窯燒造的規模和燒造技術之盛,已經為宋代瓷器燒造繁榮打下了基礎。庵尾山這個區域可尋到6千年前古人類的生活遺跡:有最初的人類做的粗陶,到后來的彩陶,與原始青瓷黑瓷,一直到近代燒的白瓷全部都有,看到這個地方的東西,你就可以懂得整個人類燒陶和瓷是怎樣的演變。在這附近,有個植被很差的地方(閩北區域按照朱熹的說法是扁擔插在地上都會生根發芽,非常肥沃),這個區域為什么長不出東西來呢,是因為這里古代匣缽的堆積物實在太厚了,有九米多厚,相當于3層樓高,這么厚的堆積物導致植被生長不了,這個地方就是牛皮侖窯場,牛皮侖窯場是建窯中最早的窯址,燒有許多的小盞,我們看的電視劇《知否知否》,好像只看到大件的建盞(12公分左右的束口盞),其實以建窯古代來說,古人也沒那么豪邁,一般用的是小杯子,杯子太大的,對女性來說不夠優雅,這個區域生產大量的小杯子,有12款左右,其中非常典型的器具有:園融杯,斗笠盞,雞缸杯,半球杯,嗩吶子,還有尊杯等,各種各樣的杯子造型十分雋永,非常漂亮,今天仍然有許多的杯子器型列為中國陶瓷經典的造型,例如小斗笠盞,嗩吶子。 在整個建窯文明當中,許多人說建窯是為茶而生的,其實并不全是;但是有一個區域基本為茶而生,這個區域就是營長乾窯廠,營長乾窯場橫跨600多米,中間間隔著有幾個窯區,建窯能夠用陶瓷表現茶器在這個窯場全部可以找得到。古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在唐宋以前,中國不叫喝茶叫吃茶,連茶末都吃掉,那么茶廠在哪里呢,在建甌的鳳凰山,叫吉苑里,我們這叫禾供里,那個茶廠是著名的北苑貢茶基地,我們這邊是“供御”盞基地。其實古人吃茶是用煮茶法煮著吃的:也就是用一個陶壺,一個用陶瓷做的幾架放炭火,上面再做一個陶的盆,里面裝水,水開以后呢,就把那個茶粉倒進去,鹽巴,香料,芝麻,花生醬一起放進去煮著來吃的,就跟酥油茶和南方擂茶差不多!之前說涉及到所有用陶瓷能夠表現的東西,這邊全部都有,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在舉行這個儀式之前還要熏香,我們建窯生產的那個香薰,是中國用陶瓷表現的最早的香薰,非常漂亮,鏤空的,髙腳的,矮矮的都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所以整個營長乾窯廠是為茶而生的。 還有典型的唐宋時期燒盞的區域,這個區域是大路后門窯址;這個區域生產了大量的燈盞;古代有一種燈盞,由淺碟及小盂相疊而成,碟內有泥條紋紐,碟盂結合處有一小孔,可往內注水降溫,以節省燈油,故稱“省油燈”,《宋史?老學庵筆記》載:省油燈之共同特點是“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入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建窯的省油燈更加漂亮。古建窯還生產大量的非常漂亮的宮燈,當年來說也是供皇宮所使用,比如那個鏤空,線雕,非常漂亮,這個區域還生產第二個東西:文玩,我們中國有四大名硯,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而我們這邊做了大量的陶硯,還有筆洗,有水滴,有筆架,各種各樣的文化用品,凡是能夠用陶瓷做的這個區域都可尋找到。 整個建窯遺址最好最輝煌的區域是在蘆花坪窯廠。蘆花坪窯廠是建窯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處遺址,窯址出土的窯具以匣缽、墊餅最為常見,這個窯場做的建盞的品質最好,燒制出來的油滴有瓜子殼那么大,銀毫盞燒的很有質感;遠遠望去該窯場后有個巨大的坑,當地人把它叫做星宿坑,就是隕石坑,其實是古代的取土坑,這個區域的泥土直到今天去取來依然是一元配方可用——什么是一元配方,就是這個區域取來的泥土經過淘洗以后加點草木灰就可以做釉了,或者將取來的土瀝干,稍微粗一點的用來做坯,用這個區域的泥土做釉,用這個區域的泥土做坯,燒制出來的就是最頂級的建盞,蘆花坪現在已經成為保護區,不能再進行泥土開采!而古人開采過大量的泥土,才導致這個巨坑的出現。蘆花坪窯廠做出來的東西,有非常典型的幾款:一個“供御”,一個“進盞”,供給皇宮使用,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款:監匠款,監匠款代表著有官家的屬性,這些款式都是稀世之珍。 如今,從大路后門到蘆花坪,從后井到池中。這一塊土地上,建盞匠人們重新燃起了熊熊窯火,從選土、淘洗、配料、揉泥、拉坯、上釉、裝窯、焙燒,在火中涅槃,千秋歲月,薪火相傳,古為今用,文化不朽。建盞,它內斂、脫俗、高雅、靜謐。它雄渾之中有華美,簡素之中見精神。閩北區域從來都是喧囂的地方,在這個地區我們應風好揚帆,發展建盞文化產業,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文化歸屬感與自豪感,我們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