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建盞事業突飛猛進,氣象萬千。建陽當地處處可見盞芒四射,足堪耀目的場景。 沉寂了千年后的建盞能華麗歸來,不僅僅得益于一些老師傅矢志不渝的堅守,也得益于一些新銳燒盞人的推介和創新。這些年,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創業者紛紛從外地回到了家鄉做盞,他們的到來,讓建陽這個閩北的小縣城,與整個世界聯系起來,建陽建盞產業走上了多式多樣的網絡營銷之路,也讓中國的建窯,變成了世界的建盞。 在這群星閃耀的年輕創客當中,劉學財便是其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新星。這位八零后的新銳建盞燒制名家,原先是一人在廈門打拼,在享受了剛當上父親的喜悅之后,心里也多了一份堅守家庭的責任感。為了讓自己的家庭更穩定,經濟更合攏,同時又能在父母身邊盡孝,年輕的他毅然告別了在廈門從事的婚紗攝影這個美好而浪漫的工作,回到家鄉重新創業。當時建盞行情還不像現在這么蓬勃,2013年建盞協會成立的時候,整個建陽燒盞的大概只有幾十家。回到家鄉一心創業的劉學財像弄潮兒撲入大潮那樣撲入了建盞的燒制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地深入鉆研燒制建盞所需要的各種數據,不怕揮汗如雨,不怕筋骨勞累,不怕同行的冷嘲熱諷,經過幾年的沉埋努力,如今的他終于站在時代潮頭,成為建陽建盞界一位成功的歌者。 劉學財說:“我們年輕人需要的是創新。而不僅僅是拘泥于老一輩的那些基礎的手藝。如果每個時代的工匠都去做仿古,而沒有自己順應時代審美的創新,我們將沒有好的作品留給后人去仿制,我覺得我應該為這個時代留下點好的東西。” 劉學財沒有夸海口,他的代表作“滿天星”就是建盞界難得的一款珍品。趁和他聊天的空隙,我仔細地端視這款作品:器型不大,玉蘭花盅口,氧化后的釉色從盞緣一直延伸到底座,釉彩中層層疊疊地透析出點點白色圈紋,閃爍著銀光,一如深邃蒼穹里閃爍的星辰,美麗而亙古。這種美,如禪定之花,高古而耀眼,正是時下許多文人雅士追求的境界。我不禁心里默嘆:難怪那么多人喜歡他的這款作品。 天上星月在黑夜中照耀我們,心中的星月則可以讓我們在人生路上擁有恒久的光明,照耀我們前行。劉學財在心中有執著的星月,便應了那句行話——由于專一,變得專業!因為滿天星中那種從盞緣延伸到盞底的釉色,并不是能輕易燒出的,許多燒制建盞的師傅,在經歷多次失敗后,都望而卻步了。但劉學財卻能不懼失敗,迎難而上,而且,他成功了,成功得圓滿。2015年,作品“彩斑油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金獎,作品“銀兔毫”榮獲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華藝杯”優秀作品評比金獎,作品“藍油滴建盞”在2015北京第三十一屆國際禮品及工藝品展覽中榮獲工藝美術銀獎;2018年作品“建盞 滿天星油滴”在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茶器設計大賽上斬獲金獎;2019年作品“窯火?淬變”榮獲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作品“爭艷杯”大賽銀獎。其作品還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劉學財說:“在這百花齊放的市場里,如果你的東西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很難有自己的市場,所以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很重要。”為了能燒制出這款滿天星建盞,他從坯土、釉料、窯爐、窯溫、氛圍等每一個細節上下手,甚至還自己動手改裝電窯爐具。業界里很多人燒盞時覺得無聊會看手機,可他在燒制的關鍵時刻,常常是關掉手機的,他說:“因為細節決定成敗——重要的時間節點上一定要特別專注。”這種專注之花,只有在心中有堅定夢想的人身上才會綻放。 當初劉學財剛從廈門回來時,和他合作的團隊并不熟諳銷售之道,因為他在廈門工作時就擁有了較好的網絡銷售經驗,這為他的成功跨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劉學財說:“我的第一批客戶都是從微博上引薦來的。當時建陽還沒有建盞一條街。來買盞的一般是建陽周邊的一些人,外省市的非常少,所以我們只能通過網絡從外地引薦。我的第一批微博上的客戶主要是玩茶器的,他們對茶器很有講究,早期的建盞是一種高貴的消費,而這些愛好茶器的人士便是我們首批的建盞客戶。” 任何藝術,如果游離于時代之外,固步自封,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劉學財深知此理,2018年初,他與廖銘、陳葉琦、翁書杰四位當代新銳建盞名家在建陽組建成立了“建窯四杰”組合,很快就在建盞界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同年4月16日,“建窯四杰”又在建陽建盞一條街開了一間全國首家公益無人茶室,再一次吸引了眾多媒體眼球。如今,“建窯四杰”已經在法國盧浮宮開展。2019年1月1日,建窯四杰又受世界和平協會邀請,赴斯里蘭卡開啟文化交流之旅,斯里蘭卡僧王專門接見了建窯四杰,給四位師傅進行了賜福,并親自對“初心”建盞誦經開光加蓋寺廟的印章認證。“建窯四杰”已然兌現成立初衷——讓建窯建盞紅遍中國,還要讓建盞走向世界! 一出戲百看不厭,需有常看常新的腳本,才能開新枝,發新芽,這種“新”就是與時代的碰撞。劉學財的建盞之路便如這常看常新之戲,勇立時代潮頭的他,還會在建盞界唱出什么新戲,讓我們一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