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 建窯兔毫盞 201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200.3萬元
宋朝人飲茶以散茶、片茶兩種為主,飲用片茶是將茶葉制成半發(fā)酵的膏餅,飲用前需先把膏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則會沸起一層白色的泡沫;而所謂的“斗茶”,就是比較茶湯的色澤(白色為上),以及茶湯上白色泡沫出現(xiàn)的早晚、持續(xù)時間的長短等。當時福建建安東面的鳳凰山麓,土壤及氣候非常適宜種茶,五代時當?shù)厝藦埻熢媳碜嗦劊⑺a的茶運至官府,從此有了“北苑”之名。
斗茶之風最早在建安一帶流行,之所以能在北宋盛極一時,與宋仁宗的賞識、宋徽宗的參與,以及丁渭、蔡襄等人的大力推廣是分不開。丁渭曾寫過《建安茶錄》三卷,蔡襄在任福建路轉運使時,正值宋朝社會升平之日,造茶乃是他職責范圍內的事,加上他對茶的品鑒精通,所以頗受宋仁宗的賞識。蔡襄稟承帝旨寫成《茶錄》一書,將建安斗茶的民俗作了一個詳細介紹,朝中上下相偕效法。
斗茶以白色茶痕為貴,所以福建建陽一帶生產的黑釉茶盞最為盛行。徽宗盛贊建盞,是因其胎體較其他茶盞厚重,保溫效果好,斗茶時水痕褪去的速度慢,更宜于斗茶。
福建建陽窯以盛燒黑釉茶盞聞名于世,其黑釉制品又因含鐵量高,俗稱“黑健、烏泥健”,它盛燒于北宋,而衰落于元末,在建陽黑釉盞中以油滴盞、兔毫盞最為名貴。其造型一般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因而在渾厚中又不失秀巧。在實用功能上它不僅便于飲茶和傾倒茶葉,其胎至厚重也有利于斗茶效果,可以說這種黑釉茶盞造型與特殊實用功能相結合,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
南宋 建窯兔毫茶盞 2016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以489.9萬元成交
所謂油滴是指在黑色釉面上散布著的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大小不一的小圓點,《格古要論》謂之“滴注”更形象生動。“兔毫”因在紺黑發(fā)亮的釉面上,并排閃現(xiàn)出一種帶金屬光澤的絲狀條紋,形似小兔的毫毛筋脈,又如細雨霏霏。因其顏色的不同又分金兔毫、銀兔毫和灰兔毫三種。這些釉質的形成是利用含鐵釉的結晶原理燒出,這種釉面既不施加艷麗色彩,又不需要彩繪雕飾,便可產生震撼人心的強大魅力。蘇東坡曾有詩云:“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楊萬里的“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之句,以及蔡襄的“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等詩,都是對建陽黑釉盞的高度評價。
建陽兔毫盞在北宋時已經十分珍貴,連主管茶事的蔡襄也僅有幾個,相傳盞內兔毫四射,凝然作雙蛺蝶狀,十分精致。《福建統(tǒng)志》中也記載:“兔毫盞盞價甚高,顯難得之。”政和二年,徽宗在大清樓以內府所藏珍用之器、四方美味召寵臣蔡京賜宴,并以惠山泉、建安兔毫盞烹上好的太平嘉端茶,賜給蔡京飲用,說明建盞在宮廷中的位置。
《建甌縣志》上曾提及建盞上刻有的字款。其曰:“時見‘進琖’二字,是陰字模印,楷字蘇體,亦偶有‘供御’二字者,似刀劃。”《陶雅》上也提此事“兔毫……底上刻有陰紋‘供御’楷書二字”。因為建陽黑釉茶盞上所刻“供御”和“進琖”字樣的書體風格與瘦金體相似,在挺拔勁健的筆畫中,帶著幾分溫婉。故后代曾有人推斷,建盞上的字模就是宋徽宗親筆所寫,足見其身價之高。
建盞的衰落是隨著北宋的滅亡而開始的,南宋時世風日下,既無人鑒賞,飲茶風氣也逐漸轉變,加之建安地方連年兵變,百業(yè)俱廢,所以建盞不再成為供器品,朝廷御前賜茶也改用白瓷。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錄》中說:“按今上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制 ,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之湯 耳。”建盞終于走完它輝煌的歷程。
如今建盞的收藏已經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國內外重要收藏機構及藏家都珍愛有加。在海外以日本為大宗,視其為國寶,極受重視,而在歐美各大博物館,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建盞也以稀世珍寶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