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是朱熹晚年創建的精舍,規模雖有擴大,也還是比較簡陋。紹熙三年(1192),朱熹定居考亭,“見謀于屋后園中作精舍,規模甚廣”;創建了規模更大的竹林精舍(后更名滄洲精舍),在《答蔡季通書》中說道:“書堂高敞,遠勝云谷、武夷,亦多容得人,他時盡可相聚也。”滄洲精舍有堂有室,其結構據熊禾《重修考亭書院記》描述為“前堂后室,制甚樸實”。盡管竹林精舍“制甚樸實”,由于朱子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全國各地莘莘學子不遠萬里前來求學,可考的門人弟子就有219人、分別來自江西、浙江、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廣東、四川及本省各地,其中本省各地門人達66人。 朱熹晚年除在這里講學論道外,仍筆耕不輟,自紹熙三年(1192)五月至慶元六年(1200)三月逝世前,著有《孟子要略》、《周易參同契考異》1卷、《韓文考異》10卷、《書集傳》6卷、《楚辭集注》8卷、《楚辭辨證》2卷、《楚辭后語》6卷、《儀禮經傳通解》37卷等。 書院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藏書、刻書,朱熹就專門在崇化里書坊設同文書院,進行刻書、藏書。“同文書院在建陽縣崇化里,今書坊。宋乾道間,朱熹建以貯圖書,后遭兵燹。”朱熹在這里整理刊刻“北宋四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理學著作,出版自己的最新論著,同時由于辦學需要,也刻印一些教學用書。由于朱熹一生“在外九考,立朝四十六天”,大部分時間奉祠在家,微薄的祠祿常使他捉襟見肘,“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共,往往貸于人以給用。”在這種情形下,也不時刻印一些書籍,賺取一點“文字錢”以自助。 在朱熹的身體力行下,建陽這片土地終于迎來了文化歷史上最為璀璨多彩的時刻。早年的朱熹與蔡元定,一人在云谷,一人在西山,每有疑間,便點燈為號,以便次日兩人見面互為探究。蔡元定曾鼎力協助朱熹完善了大量理學學說。而作為衣缽傳人的黃除,晚年告老還鄉后,也曾在建陽先后創建了環峰書院和潭溪精舍兩所書院,并讓長子黃輅和三子黃複打理書院。此外、如劉爚、熊禾、游九言、葉味道等都在建陽傳道興學:劉爚在馬伏創建了云莊書院,葉味道在后山創建了溪山書院,熊禾在樟埠修建了熊屯鰲峰書院,游九言在長坪修葺了鷹山書院。他們在退隱之時都選擇在家鄉的書院講學論道,著書立說,教化鄉里。 寶慶元年(1225),建陽縣令劉克莊建祠紀念,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為表彰理學,御書“考亭書院”匾額,將滄洲精舍易名為考亭書院。此后,元明清三朝,朱子理學得以進一步推崇。朱熹的《四書集注》被詔定為科場取士的標準,朱子也“配祀孔廟”。 考亭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雖然規模遠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陽、嵩陽書院,但以它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考亭書院足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書院相提并論。 因為南宋創立起來的良好文脈,得以綿長澤及鄉里。自南宋以來,建陽書院代未斷絕,直至清末的光緒年間,依然有書院建立。 自南宋之后建陽的書院刻書,其經費來源主要依托當地政府所撥給的學田,用學田所產支付官帑。歷史上建陽的書院所擁學田不等,即收入差異較大。因此,同時代各書院之間,不同時代的書院,在刻書的量上就存在較大差異。如朱熹一手所創辦的同文書院,它實際的功能在刻書,具有專事刻書的職能。 由于朱熹在理學的創立和宣揚的極大成就,南宋理學得到統治階級肯定和褒揚,建陽各地朱熹及其門人弟子創建的書院都獲得朝廷賜匾,元、明、清各代,建陽的各書院又進一步得到改建擴建,由朝廷派山長管理,增置學田,“備來學廩給”和祭祀之用。書院的功能也由原來的講學論道轉為祭祀理學先賢,如考亭書院。中建集成殿,以蔡(元定)、黃(榦)、劉(爚)、真(德秀)四人配。旁為兩廡為竹林、滄洲兩精舍,前為二門,門外之右為道源堂,其左為報德祠,祀歷代之有功于祠者。前為碑亭二,又前為大門,為石坊,坊左右為“泰山喬岳”“景星慶云”二坊,店之后為獻靖公祠,上有樓,祀文公遠祖茶院公,其最上一層曰“十賢樓”,祀濂溪(周敦頤)、明道(程顥)、伊川(程頤)、康節(邵雍)、橫渠(張載)、涑水(司馬光)、龜山(楊時)、山(游酢)、豫章(羅從彥)、延平(李侗)十先生。 獲宋理宗皇帝賜匾的書院還有:廬峰書院(即西山先生祠),在崇泰里后山,祀西山先生,以子淵、沈,孫模、杭配;宋乾道間,蔡沈構精舍于廬峰之下,寶祐間,理宗御書“廬峰書院”四字,環峰書院(即黃勉齋先生祠),在童游妙高峰下,宋嘉熙元年,御書“環峰書院”匾額;云莊書院(即劉文簡公祠),在崇泰里馬伏;溪山書院(即葉文修公祠),在崇泰里后山,宋儒葉文修公味道講學之所,原為精舍,宋理宗改建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