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院是中國古代士人藏書刻書、講學授徒、著述立說、崇祀先賢的主要場所,是進行文化積累與學術傳播的特有文化教育組織,書院又以精舍、草堂、精廬等命名。建陽地處閩北樞紐,為福建省最早立縣的五縣之一,是古代中原士族入閩第一站。潭陽古邑隨著中原士族的大量遷入,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包括書院這種文化教育組織。有宋一代,特別是南宋時期,理學先賢朱熹及其門人弟子在建陽積極創辦書院、講學著述,建陽的文化教育得到很大的發展。據方彥壽先生考證,建陽有名字可考的書院達十七所,其中包括閩北最早的、創建于唐末的鰲峰書院,南宋朱熹創立的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竹林精舍(后改滄洲精舍)等。 建陽古書院多為理學先賢所創建,如游酢創建的廌山書院(麻沙長坪)、宋咸創建的霄峰書院(崇雒):其中大多與朱熹有關,如創建了寒泉、云谷、同文、滄洲四書院(精舍),另外,瀟屯草堂、瑞樟書院的創辦也與他有關;他的門人弟子也創建了許多書院,如黃榦(字勉齋)就創建了莒潭(莒口)、環峰書院(童游),蔡元定(字季通)創建西山精舍(莒口后山),蔡沈的廬峰書院(莒口后山),劉爚的云莊書院(莒口馬伏),葉味道的溪山書院(莒口后山);還有理學傳人劉應李創建化龍書院(莒口東山)。 瑞樟書院在建陽永忠里(麻沙),由劉中創建,為劉氏私學。麻沙是“三劉”之一的劉翱后人繁衍聚居之地,作為劉中的族兄,劉子翚常受邀到書院講學,也常帶著朱熹一起來聽講受教。“唐時有開國公劉姓者卜居鎮南,手植樟木大數十圍。裔孫潯州太守劉中創樟堂書院,與劉子翚講道其中,而朱熹亦從子翚講學于此。其后,右史劉崇之又從朱熹講學于此。明成化十八年重建,以瑞樟名。” 瀟屯草堂建于建陽近郊,即今天的破石村,是劉勉之(字彥中,號白水先生、草堂先生)創建的一所書院。劉勉之隱居于瀟屯草堂講學悟道,耕讀自樂。朱熹少年時期常到瀟屯草堂受學,得到劉勉之的特別垂愛,“以女妻之”。 建陽早期書院多為私人講學論道的場所,規模很小,條件簡陋。朱熹草創的寒泉精舍也是規模狹小,條件簡陋。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母親祝夫人逝世,次年正月,朱熹葬母于建陽崇泰里馬伏寒泉塢天湖之陽,“遂筑室其傍,匾曰‘寒泉精舍’。”精舍地處山野荒僻之地,遠離市井暄囂,他在給蔡元定的信中寫道:“寒泉精舍才到即賓客滿座,說話不成,不如只來山間,卻無此憂。”可見精舍之狹小簡陋。 寒泉精舍雖然簡陋,但在朱熹對理學執著的探索追求路上,卻是一個重要驛站,這一時期從學于朱熹的門人弟子只有22人,朱熹有更多時間進行學術研究、并常與張拭(字南軒)、呂祖謙(字伯恭,號東萊先生)以書信論學,與門人弟子交游論道,還與呂祖謙合作完成《近思錄》。寒泉精舍也成為建陽古代書院講學論學、合作著述的典范。 朱熹在云谷山上創建的書院也是條件簡陋,只有三間草堂,“云谷書院在建陽縣崇泰里廬峰之巔,宋乾道六年,朱熹愛其山水幽邃,名曰‘云谷’,構草堂于中,榜曰‘晦庵’”。草堂成于淳熙二年(1175),由于早期從學朱熹的門人弟子不多,隨朱熹在這里講學、著述的門人弟子只有蔡元定、劉爚、劉炳、廖德明、劉純叟、吳公濟等人,因此,簡陋的草堂也基本能滿足平時的從游休憩和著述論道。 寒泉、云谷是朱熹著書立說、構建理學理學思想體系的最重要時期,其大部分理學著述都在這期間完成。自乾道五年創立寒泉精舍之后,他在此完成了《太極圖說解》1卷、《通書解》1卷、《論孟精義》34卷、《西銘解義》1卷、《資治通鑒綱目》59卷、《八朝名臣言行錄》前集10卷、后集14卷、《程氏外書》12卷、《伊洛淵源錄》14卷、《近思錄》14卷、《家禮》5卷、《詩集傳》20卷、《論語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論語或問》20卷、《孟子或問》14卷、《周易本義》12卷等著作。這些著作的傳世標志著朱熹結構龐大、邏輯縝密的理學思想體系的確立,為朱熹成為集理學之大成的一代鴻儒打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