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本圖書的發展歷程中,率先采用了插圖式,做到圖文并茂。在字體的選擇、字樣大小的選擇、行數的選擇、開本的選擇上,都是歷經干百年淘洗所沉淀下來的經驗總結,謄寫繪畫環節成為雕版印刷之首要。 眷寫繪畫即“寫樣”,亦即書工按擬印內容進行謄寫樣稿,繪制插圖。建陽為“七賢過化”之鄉,書工大多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一定的書法水平,書寫的字體適合當時雕刻。宋代字體介于顏柳之間,元后期以趙體為主,明前期仿宋,萬歷之后逐漸發展為方塊宋體,此宋體筆畫呆板,適合閱讀,但卻完全失去書法韻味。不過由于字體特色鮮明、橫平豎直,大大提高了刻工效率,有些優秀老刻工甚至可以直接在板上寫反字或雕反字,寫樣的要求也大為降低。 抄寫純書稿有些不同,需在抄寫樣稿的薄紙上畫好直格,每一直格內用虛線畫上一條中線,俗稱“花格”。請善書之人用柳、顏、歐等書體在薄紙上抄寫出樣稿,抄寫好后,認真地校對一遍。錯訛之處用刀裁下來,另貼一片白紙,重新正確抄寫。 寫樣中最考驗寫工的是繪制插圖,建本大都有加插圖,稱為“建安版畫”。宋元時期,建本插圖多在每頁上半部分插一長條插圖,約占書頁的四分之一,全本每頁一圖的稱為“全相(像)”。明代中后期,建本版式更加豐富,有上圖下文式,也有下圖上文式,有開窗式等不一而足。之后吸收了金陵、武林、徽州精細插圖之技術,改用半頁式、全頁式、跨頁式插圖,圖案更加精美,涌現出劉龍田、熊龍峰等刻書名家。 校樣又稱校讎,即樣稿寫好后,由校字人員進行校對。校字人員一般為書坊特聘的鄉儒秀才等,都具有較高文化修養,有時由作坊主親自校樣。明代,書坊主擬刻樣稿還需送建寧府派駐崇化的印刷管理機構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