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本即古代建州(建寧府)境內印刷的書籍,建州境內的建陽縣為我國刻書中心之一,絕大部分書籍均在建陽的麻沙、崇化書坊刻印,為建本刻印中心。建陽刻書始于唐末五代時期,興于兩宋,盛于元明,衰于清末,刻書歷史幾近千年。 歷史上建本圖書品類繁多,行銷四方,建陽故有“圖書之府”之稱謂和“潭陽書林”之美譽。自宋代至明代六百多年間,建陽書坊始終保持其全國雕版印刷中心的地位。麻沙、書坊兩地刻書作坊林立,刻書名家輩出,尤以書林望族“建安余氏”一脈在雕版印刷史上更是世代稱雄,獨樹一幟。恰如清學者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所說:“夫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而閩中尤以建安為最,建安尤以余氏為最。” 宋元時期,麻沙、崇化兩坊刻書規模難分軒輊,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麻沙書坊毀于兵燹,刻書重心向崇化轉移。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麻沙書坊又遭大火,此后元氣大傷,每況愈下。崇化書坊在明末天啟、崇禎時期也逐步走向衰弱。 入清之后,因受當地文教不振,先進印刷術的沖擊和梨木原料的枯竭等因素制約,加上書坊屢遭大火之災,昔年冊府化為陳跡,使刻書中心移至江浙一帶。至清康熙后期以后漸趨式微,自此,“建本已不復過嶺”。 清康熙初年,耿精忠等“三藩”兵亂,建陽遭受嚴重戰火洗劫;咸豐七年(1857)又慘遭太平天國石達開所部過境,幾乎成為廢墟,當地刻工紛紛外逃,書版損失殆盡,刻書事業從此一蹶不振,書肆風光不再。而江蘇、安徽等地的刻書事業在明中葉以后蓬勃興起,逐步取代了建本的地位。19世紀西方石印、鉛印等現代印刷技術的傳入,建陽印刷業未能適時與新興的活字印刷對接,雕版印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光緒二十七年(1901),崇化書坊再遭火災,370多間房屋、店面毀于一旦,所存雕版、書籍全部化為灰燼。有清一季,書坊刻印的書籍至今尚可考者僅寥寥數十種。至此,延續近千年的建陽刻書業停下了腳步,湮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