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視民如傷”是指看待百姓如待身上的傷痛一樣。朱子引用《左傳·哀公元年》中的“視民如傷”作為自己繼承先儒的“親民思想”,在辦公的大堂上就懸掛“視民如傷”四字匾額。他從政的理念就始終秉持著這一思想。 乾道三年(1167),朱子在崇安五夫里,侍奉年老多病的母親。這年春夏之交,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洪災無情地肆虐災民。閩北接連暴雨不斷,使得大片田園沖毀,各地災民為謀求生存紛起搶糧。當聞鄰縣浦城饑民即將越境搶糧之時,五夫的災民也醞釀著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朱子十分著急。這時崇安知縣諸葛廷瑞派衙役送來信件,請他協(xié)助縣衙賑濟災民,防止百姓滋事。朱子接到來信,即拜訪在鄉(xiāng)的朝奉郎劉如愚,一面呈文申請府衙發(fā)放常平倉粟救急,一面召集富戶、米商募粟賑糶。 一日,建州知府恩準將官粟六百石作為借糧賑災,著漕運官吏運到黃亭驛。朱子得訊,正要告訴各里正派人員去接糧,突然街上人聲嘈雜,乒乒乓乓的關門閉戶聲,街頭巷尾的呼兒喚女聲與雞叫犬吠聲混成一片。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朱子連忙上街觀看,只見一些鄉(xiāng)民提著米袋,挑著籮筐,有的還拿著鳥銃、鐵器、竹叉、木棍等擁上前街,大有搶糧吃大戶的架勢。 他立刻上前攔住眾人,大聲喊道:“鄉(xiāng)親們,請冷靜一下,聽我勸告幾句,千萬不要聚眾滋事。” 人們聽見喊聲,見是朱子前來勸阻,都停了下來。但一個領頭的青年人卻大聲喊道:“浦城饑民已集合了起來,到處吃大戶、開糧倉、分米粟,還揚言要來五夫。他們過石陂,抵汀溪,離五夫只有二十里啦!不如我們先動手,免得米粟被外人搶去,自己反挨餓。” 盜賊作亂,逼近五夫,萬一再到五夫燒殺掠搶,該如何是好?朱子立即派人向崇安縣和建寧府求救。之后,雖盜賊動亂被平息,但如何度過災年,民心惶惑。 不少饑民們七嘴八舌地嚷開:“糧店藏糧不賣,我們快餓死了!”“大戶自己吃飽,不管別人餓死! ”“與其活活餓死,不如搶點來吃!” 人越聚越多,喧囂聲一陣高過一陣,情況十分緊急,搶糧事態(tài)即將爆發(fā)。在這危急之時,朱子挺身而出,當街攔住饑民,懇切地對他們喊道:“鄉(xiāng)親們,千萬別走險啊,徐知府已漕運來常平糧六百石在途中,傍晚便可到達黃亭,眼下就要召集人去接糧,請鄉(xiāng)親們回家去,立即帶上籮筐、麻袋到劉家祠堂集中,由里正帶領你們前去黃亭挑糧。”語音一落,饑民個個喜形于色,歡呼雀躍,轉身回家,帶上運具奔向劉家祠堂,在朱子和里正們的安排下,一支迎接府糧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出了五夫里,一場搶糧械斗事件平息了。 這批府糧雖然救了災民的燃眉之急,但終究還是杯水車薪,只能解決饑民十天半月的口糧。眼下正處青黃不接之際,距早稻收割還有三十多天,如要度過饑荒,只有募糧或集糧平糶。朱子立即與劉朝奉等商量,著手勸善募糧,動員富戶和米商平糶濟困,以救饑民度荒之急。 當天夜晚,紫陽樓燈火通明,五夫里的鄉(xiāng)紳、富戶和米店老板被朱子請來議事。來者知道朱夫子的用意,各懷鬼胎。茶過一巡,寒暄一番,朱子把大家引入議程,說:“諸位士賢,鄉(xiāng)里饑荒景況有目共睹。目前府糧濟貸雖解了一時之急,但距早稻登場尚有一月。熹奉府臺之諭,代處救災事宜,特邀集諸君駕臨寒舍,共商救災大計,請諸君獻策,拯救饑民于困苦。”眾人聽了仍然緘口噤聲。朱子見狀捺不住大聲說道:“諸君如何沉默不言?難道見死不救,忍看鄉(xiāng)坊餓殍載道嗎?” 大戶們被朱子嚴詞質(zhì)問得無法裝呆,只得唯諾敷衍。一個富戶小聲說道:“救災之舉責無旁貸,無奈家底微薄,實感慚愧,朱公憂民大義感人,小人當助糧一石。”有的甚至說:“我等也有苦處,倉廩早空,還望朱大人體諒。” 朱子見狀厲聲斥責道:“昨日劉公等三戶就自動糶谷二百石,爾等有的是米鋪老板,有的是殷實富戶,倉廩充裕有目共睹,難道不惜谷爛陳倉嗎?實乃為富不仁,莫過此甚!”眾人見朱夫子動怒均感震驚,但又不愿帶頭報糧,只得面面相覷。 朱子氣極拍案而起,聲色俱厲地說:“熹奉命正告諸公,立即開倉降價糶谷,誰敢違抗,交官究辦!諸位請勿敬酒不吃吃罰酒。”說罷,場上頓時騷動,眾人方相繼報寫糶糧之數(shù),有三十石的,有五十石的,還有糶一百石的,當場就籌集了一千余石。素來吝嗇的詹利記米鋪老板也報出店中存米十石,愿降價糶出。 事畢,朱子和鄉(xiāng)紳劉公等計議,估算核實糶糧數(shù)額,分攤給各坊安排濟困。詹利記老板回家后,漏夜轉移米谷。饑民獲悉告知朱子。朱夫子一反儒雅氣度,火冒三丈,決意讓詹老板自作自受。他立即叫無米下鍋的饑民到詹利記糧店,強令詹老板開倉糶米,平價付銀。詹老板叫苦不迭,只好忍痛平糶。懲治詹利記的消息震驚了五夫里富戶,紛紛主動糶糧,幾天之內(nèi)就集糧兩千多擔。倉里有糧,民心安定。浦城饑民聞知朱夫子集糧糶濟,地方安定,便不來打五夫的主意了。 度過災荒,獲得豐年。一天,五夫里鄉(xiāng)民歡慶豐收。剛吃過洗篁酒,府前街的大坪上鑼鼓喧天,喜悅的鄉(xiāng)民挑著沉甸甸的谷子,籮筐上披紅掛彩,興高采烈地前來還交府糧。一擔擔谷子在大坪上排列成行,等待著朱夫子檢驗后,挑運到黃亭轉運建州府。 朱子聽得府糧已經(jīng)集中在大坪上,趕忙來到府前街,對眾人說:“鄉(xiāng)親們,府臺來示,府發(fā)賑濟災民的常平倉谷六百石不必還解,留存五夫造冊上報即可。”劉朝奉接著說:“前因朱夫子上書府臺,留糧于里,在五夫創(chuàng)辦社倉,今日已得回示。各戶可將谷子暫時挑回家里,待倉容籌措好后,再行進倉。”眾人雀躍,感謝府臺恩典。 不久,建州知府撥錢六百緡,資助朱子在五夫建社倉。朱子立即會同劉朝奉及鄉(xiāng)耆等,共同商議在開耀坊黃家宅基建立社倉并制訂社倉法。在朱子親自操作下,乾道七年(1171)五月,被五夫里鄉(xiāng)民譽為“便民盛舉”的社倉建設破土動工了,構筑規(guī)模為三亭一門,屋宅倉廒等一應俱全,歷時僅三個月,“五夫社倉”便告竣工。 八月十五日,府前街比往年中秋節(jié)日更加熱鬧。喜氣洋洋的男女老少相邀齊集社倉門前,觀看社倉揭彩盛典。鑼鼓頻敲,爆竹聲連。朱子親筆書寫的“五夫社倉”金匾披著紅綢鑲嵌在門楣上。 這一天,朱子和劉如愚清早就來到社倉,喜笑顏開地迎著歸還借谷的鄉(xiāng)民。一擔擔黃澄澄的稻谷,通過執(zhí)事人的過秤、記賬、簽發(fā)之后,倒進了寬敞的倉廒。五夫里的富戶吳大魁、劉祖貴等也遣長工運來捐獻給社倉的谷子。 半日功夫,三處倉廒已貯滿了鄉(xiāng)民辛勤勞動所獲的谷子。歡悅、嬉笑之聲充溢于谷倉內(nèi)外、長街上下。 淳熙八年(1181),崇安五夫里的社倉已運行十年,社倉的儲糧達三千七百石石。如遇災年,百姓即可從社倉中借糧,度過災荒。倉廒貯存盈滿。從此,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清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大利于民。五夫社倉建成受益后,建寧府爭相仿效,建陽長坪、大闡社倉相繼建立,光澤、建寧、順昌等地亦先后建倉存儲糧食。 爾后,曾撥米五夫的建甌之府王淮升遷至宰相之位,想起當年朱子創(chuàng)辦社倉之舉,便推薦朱子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負責救災。朱子將此社倉做法上奏朝廷,經(jīng)準奏,社倉之法大行于天下,五夫社倉成了天下社倉。 時光流逝,偉績永存。五夫社倉因開自救災荒之先河,遂被譽為“先儒經(jīng)濟盛跡”,歷代重修不輟。至今,大門、二門的磚雕匾額“五夫社倉”“朱子社倉”仍然熠熠生輝,向人們昭示著朱子視民如傷,體恤百姓的動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