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淳熙九年(1182),朱子六次彈劾臺州知府唐仲友貪污不法未果,朱子憤而辭官回到武夷山。他開始在武夷山隱屏峰下營建第三所書院——武夷精舍。此年四月,武夷精舍建成,四方士友來集。于是,他開始在此講學著書授徒。 在武夷精舍教學中,朱子十分重視對弟子的誠信教育,要弟子立足社會、待人接物都要恪守誠信。他自己也是誠信待人的楷模。《守誠信朱子追詩》就是朱子嚴于律己、誠信為本生動體現。 朱子因遭受風寒水濕的侵襲,落下了足疾,發作時步履艱難,離不開竹杖。一日,朱子正被疾病折磨得心神不寧的時候,有一程姓游方道人來到武夷精舍。見面時,程道士夸下海口道:“貧道行遍天南地北,善治足疾,不須用藥,全憑銀針,保證手到病除,永不復發。” 于是,朱子真就讓道士給予針刺治療。針扎過后,果然立竿見影,疼痛頓除,舒服多了。道士說:“先生且放下竹杖,試試可能行走?” 朱子試著把竹杖丟了,大著膽子向前邁出幾步,居然可以行走了! 他高興地在院內來回走動,雙足漸漸行動自如。朱子不禁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叫道:“足疾去矣!足疾去矣!”興奮之余,朱子揮筆寫了一首詩: 幾載相扶藉竹筇,一針還覺有奇功。 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從前勃窣翁。 寫罷,朱子吩咐家人取銀兩作為酬金。道士謝絕銀兩,卻向朱子索要詩箋,并直言不諱地說:“再多銀兩,也比不過先生的詩箋。” 沉浸在興奮之中的朱子一改平日小心謹慎的作風,不假思索地將詩贈給道士,還加上詩題《晦翁足疾得程道人針之而愈戲贈此詩》。道士如執至寶,喜滋滋地離去了。 時過數日,朱子足疾復發,疼痛得更加厲害,連呼上當。為了社絕道士借詩行騙,他急令弟子追去尋找道士,討回詩箋。弟子踏遍武夷山中,找遍左村右鄉,始終不見那道士的影子,只得回報說:“道士不知去向。” 朱子悔道:“此事不能全怪那道士,我亦有錯。”弟子們不解。朱子說:“那道士濫施騙術,我們輕信了他,騙術才得逞。如果我們無求于他,他何以施騙呢?” 弟子問道:“既是如此,何必追究?” 朱子嘆道:“唉!得收回贈詩,不令其再招搖拉騙!”說罷,立即叫弟子繼續尋找道士,務必追回詩箋。 也許有人說,錯贈了一首詩,值得那樣興師動眾,四處尋找,著意追回嗎?在朱子看來,值。這是他誠信思想指導下的必然行為。“誠”就是真實無欺,真心不虛偽,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遵守諾言,誠實無欺。朱子倡導誠信,要求“言忠信,行篤敬”,即一個人說話要忠實守信,行為恭敬嚴肅。因此,為了不因自己受騙錯贈贊詩而使更多的人受騙,他必須追回錯贈的贊美詩。 在朱子數番嚴令追督下,其弟子終于追尋到程道士,索回詩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