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朱子親制孝母餅 人皆說:朱子是個大孝子,一點不假。他在讀《孝經》之句時,便在書上寫下“不若是,非人也”。他身體力行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于后世。 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雖治學繁忙,行蹤飄寄,但從未忽略他的母親,他奉母至孝,遠近聞名。 朱子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朱松病重不治,在建安水南環溪精舍病逝,英年四十七歲。彌留之際,他托孤朱子義父劉子羽,到崇安五夫生活。到五夫里定居的朱子母子生活過得雖不算富裕,但卻安寧、恬靜。 年幼的朱子牢記嚴父遺訓,發憤苦讀,從不懈怠。一有空暇時間就幫助母親施肥種菜,減輕母親的負擔。朱子長大出仕之后不忘慈母的教誨和撫養之恩,不忘母子相依為命的日子。朱老夫人在朱子的盡孝下壽逾七十,含笑辭世。 在朱子七十一年的生涯中,有五十余年是在奉母治學中度過的。他曾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慈母年高……當少食勤餐,果蔬時伴,桂花、栗餅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朱子每次出門游學前,都要親手以桂花、板栗制餅貢奉母親,漫漫長日,以慰老母思兒之情。 孝母餅制作考究,采用武夷山當地所產的蓮子、板栗、鳳梨、草莓、綠豆、芋茸等為材料,配以古方,精制而成,滑而不膩,清香撲鼻,是饋贈親友、長輩之佳品。 五夫鄉人感其孝心,紛紛效仿,以餅奉母,教化子孫,鄉人遂稱此餅為“朱子孝母餅”。 “朱子孝母餅”遂成為武夷山民間湯餅,是文人墨客節日、聚會、品茗時的一道點心。 朱松曾有詩云“生朝樂事記當年,湯餅何須半臂錢。吾算自知尊有酒,汝翁莫吧坐無氈?!睖灪笠蛑熳又骑炐⒛钢e于民間流傳至今。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七十歲的老母祝氏夫人病歿,乾道六年(1170)正月,朱子葬母于天湖之畔。朱子在母墓旁建有一座草堂將草堂取名為“寒泉精舍”。 他一邊守孝,一邊讀書或著述。朱子在此開始了隱居九年的守孝、授徒、著述生涯。 朱子親撰的《尚書吏部員外郎朱君孺人祝氏壙志》,讀罷其文,可見朱子至孝非常。 原文:先妣孺人祝氏,徽州歙縣人。其先為州大姓,父諱確,始業孺,有高行娶同郡喻氏,以元符三年(1100)七月庚午生孺人。性仁厚端淑,年十有八歸于我先君。諱松,字喬年,姓朱氏。逮事舅姑,孝謹篤至,有人所難能者。以先君校中秘書,賜今號。及先君卒,惠年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撫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長,而愚不適世用,貧病困蹙,人所不堪,而孺人處之泰然。乾道五年(1170)九月成午卒,年七十。生三男,伯仲皆天,惠其季也。嘗為左迪功郎,差充樞密院編修官。一女適左迪功郎,長河縣主簿劉子翔。孫男塾、埜、在,女巽、兌皆幼。越明年正月癸百,葬于建寧府建陽縣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陽,距先君白水(即劉勉之)之兆百里而遠。不孝子熹,號慕隕絕,敢竊記壙中如此,昊天罔極。嗚呼痛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