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朱塾(1153-1191),字受之,朱子長子,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七月生于崇安縣五夫,卒于紹熙二年(1191)。 朱塾初任蔭補將士郎,后任準西運使,湖南總領。卒贈中散大夫。朱塾墓座落于建陽縣莒口鎮(zhèn)社洲村。該墓始建于紹熙三年(1192)。此后歷代時修時荒。1994年,由旅居海外的朱塾二十四裔孫朱祥南重修。 朱埜(1154-1210),朱子仲子。紹興二十四年(1154)七月生于泉州府同安縣。卒于嘉定三年(1210),享年五十六歲,朱埜墓座落于建陽縣崇雒鄉(xiāng)龍隱寺側。蔭補迪公郎,差任湖州德清縣新市鎮(zhèn)戶部激賞酒庫,卒贈朝奉大夫。 朱在(1169-1239),字敬之,號立紀。朱子第三子。乾道五年(1169)正月初一出生于崇安縣五夫。歷官司農簿、大理寺正、知府、浙西轉運副使、寶謨閣待制等。卒于嘉熙三年(1239),享年七十一歲。蔭補承務郎,嘉定間(1208-1224)任泉州通判。官至史部侍郎,寶謨閣待制。他的后裔居留泉州,至長子孫,衍傳不息。朱在葬于建甌城東永安寺前。 朱子清廉家風,一向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為根本,從為人要“勤、謹”二字著眼,告誡其子要勤學、勤問、勤思、謹起居、謹言談、謹交友,孝廉忠信,見善思齊等 。 有一天,朱子把長子朱塾叫到面前,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地說:“你現在已經長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應該離開我到外地訪求名師,以便使自己的學問更有長進。” 朱塾聽后,大惑不解,就說:“我經常看到許多人不遠千里前來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聽人說您是當今最有學問的人,為什么我還需要離開家另求老師呢?”朱子說:“你還年輕,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讓我先從自己的經歷說起吧……”原來,朱子的父親朱松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在朱子剛會說話時,他就教兒子認識自然景物,并學習儒家經典。 后來朱松因反對秦檜的投降賣國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臨終前,朱松把兒子叫到面前說:“你一定要努力上進啊,胡原仲,劉致中,劉彥沖三人學識淵博,根基深厚,才學遠在父親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們?yōu)閹煛!?/span> 朱子的回憶使朱塾受到很大啟迪,朱子又說:“一個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瑣事纏住,并被親人的溫情所牽絆,這樣就很難在學問上有長足的進步。自古以來,都是名師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誨是不夠的。即使父親的學問再大,只憑父教子學,也難以育出英才。” 因為,父母很難做到對子女嚴格要求。所以,你還是應離我膝下,千里求師才對啊!一個年輕人,不到外面吃點苦,是不容易長進的。“ 朱塾聽完父親的解釋,漸漸地明白了父親的用意,過了幾天,他就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去了。 兒子臨行之前,朱子又想到:孩子獨自在外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結交什么樣的朋友,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大,他連夜提筆書寫了一段話,專門告誡兒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說:與他人交往,特別應當慎重選擇朋友,雖然都是同學,但也不能沒有親近疏遠之分。 誰親誰遠應當先向先生請教,聽從先生的指導。 大體說來,為人敦厚、忠誠、講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錯誤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 那些諂媚奉承、輕薄放蕩、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壞事的人,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壞朋友。 這些你必須牢記于心,萬不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放松警惕,墮落進”小人“的行列,到那時候,即使有再賢良的師長,也沒有辦法救你了。 朱塾謹記父親的教導,外出求學,進步很快,終于學有所成。朱塾后代嫡孫都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