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武夷山市的五夫鎮,白蓮種植歷史悠久,在閩北各地,乃至全國名聞遐邇,堪稱“建蓮之鄉”。每年仲夏時節,五夫鎮萬畝荷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美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紛至沓來,著實叫人,留“蓮”忘返。早在南宋時期,朱子少年在五夫讀書時,就有朱母“煮蓮教子”的傳說。 相傳,紹興十三年(1143),朱子十四歲,他的父親朱松病重不治,在建安水南環溪精舍病世,英年四十七歲。彌留之際,他托孤朱子義父劉子羽。紹興十二年(1142),劉子羽因不附奸臣秦檜被罷官。奉祠回歸五夫里時,興辦學館。他為人忠厚肝膽,受好友朱松委托,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撫養教育少年朱子責任,并為他建紫陽樓,使得朱子母子得以安居度日。到五夫里定居后,朱子母子生活過得安寧、恬靜。年幼的朱子牢記嚴父遺訓,發憤苦讀,從不懈怠。每天晨曦微露,就可以聽到從紫陽樓內傳來的朱子吟嗵經書的朗朗書聲。深夜又可以看到紫陽樓內的明亮燈火。他的母親祝夫人,忍受著喪夫之痛,悉心地照顧著朱子和他的妹妹,獨自操勞家里的事務。 每當祝夫人見朱子熬夜苦讀,就會親手煲煮白蓮湯給朱子食用,以滋補身心,提神養氣。一日,夜已深沉,朱子仍在聚精會神地讀書。這時祝夫人從廚房走出來,手中捧著一碗白蓮湯,緩步走近朱子說道:“沋郎(朱子乳名),你且歇一會兒,先把這碗白蓮羹吃完,再讀也不遲呀。”朱子連忙放下手中書卷,站起身來應道:“母親你辛苦了,別總是勞費心神為我煮蓮子,我若想吃,自個兒可以動手的。”說著緊忙伸出雙手接過蓮子湯。 就在接蓮子湯的那一剎那,朱子看到母親那纖瘦、枯細的手,借著燈光又看到母親那不經意中已斑白的鬢發,心頭猛然一震:自舉家來到五夫后,家事均由母親操勞,而自己只知道讀書,沒有為母親分擔一點家務,忽略了孝敬母親了。想到這里,朱子好不愧疚,低頭望著手中捧著的那碗清白的蓮子羹,畢恭畢敬地送到母親面前說道:“母親!孩兒真是不孝,父親已故,母親為家操勞,而兒不能幫助分擔,心中忐忑難安,只懇請母親吃下這碗蓮湯,保重身體啊!”祝夫人慈祥地望著朱子笑道:“沋郎,你讀書傷神,更需要滋補,為娘只是小勞家務,你無須擔心,快把蓮子羹吃了吧!”說罷,又把朱子端在面前的蓮子羹推與朱子,示意他吃下。 祝夫人望著朱子,心中好不感慨: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終于看到已經懂事長大了的兒子了,想想兩年前,先夫臨終囑咐,來投靠依附胡、劉二氏,原本以為流離失所,寄人籬下……不曾想,五夫胡、劉及諸位賢人深明大義、真城相待,不僅新建了房屋與他們安住,還待朱子如同子侄,且精心為朱子授學,使朱子學業日精,不久可以再興朱家儒業了。想到這里,心中感到欣慰。想到這里,她又對朱子說道:“沋郎,蓮乃花中之君子,它的渾身都是寶,建蓮是朝廷貢品,一直供皇上享用,百姓家也可自種自享。這樣看來,君王庶民均為一體,孔孟之道存乎其中。蓮藕是人們比較喜愛的佳肴,還可制成藕粉。荷葉味苦,但是清熱解暑,花葉還可供觀賞。此中的用處,你都應知道,做人也該如此,要做一個像像蓮花一樣的正人君子。” “多謝母親的開導,孩兒會牢記母親的教誨。”朱子細細品味著母親親手所做的蓮子羹,思索著做人的道理。 朱母又對朱子意味深長地說道:“沋郎,蓮雖從淤泥而出,但污斑不染,吸天地朝露而生,摘采下來又要經去皮、剝衣、取芯、烘干這四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芯,蓮子要是和著芯吃是很苦的,但去了芯之后卻變得甘甜無比了呀!” 她用蓮子的成長生成的過程隱喻教誨朱子:讀書成才有個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下得了苦功,最后才會有苦盡甘來的結果。聰明的朱子深悟其意:“蓮子,即憐子也,慈母憐子的心是苦的,待兒日后學有所成之時,那慈母的心就像抽掉苦心的蓮子一樣,變得甘美無比了。我應當發憤讀書,用以報答母親的這份養育之苦心。”從此,朱子更加發奮圖強,刻苦攻讀,常常苦讀至深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紹興十八年(1148),十九歲的朱子喜登進士。慈母的用心良苦和兒子的矢志報恩終于得到豐碩的收獲。乾道五年(1169),年過而立、已身為人父的朱子想起當年慈母煮蓮教子的往事,不禁寫道:“先君卒,熹年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撫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長且愚,不適世用,貧病困蹙,人所不懼,而孺人處之怡然……”。朱子長大出仕之后不忘慈母的教誨和撫養之恩,不忘母子相依為命的日子。祝夫人在朱子的盡孝下壽逾七十,含笑辭世。(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