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的母親祝五娘原先出生殷實之家,其父祝確家庭資產富有,曾是新安巨富,因其擁有新安郡一半的產業,因而號稱“祝半州”。 祝確成年后,淳厚孝悌,樂善好施。聽說父母要為他娶妻,就逃跑在外,多日也不回家。后來家人終于找到了他,問他為何要逃婚。祝確哭訴道:“我結婚了,就難能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了,早晚也不能孝敬父母了。”在父母再三勸說下,他才由父母作主,娶了同郡的喻氏為妻。生有二男一女,此女即朱子之母,因排行老五,故名祝五娘。從小跟隨父親識字、讀書、詩詞皆通。生性仁厚,品行端莊而淑雅,十八歲時,由父母作主,嫁給朱子的父親朱松為妻。 當年,祝確在府城開辦學院,周圍士子都在學院里讀書。朱松也以秀才身份在學院里攻讀。祝確看他好學、有才華,今后會有出息,于是將祝五娘嫁給他,當時朱松僅二十一歲。同年,朱松考中進士,授迪功郎,在朝廷為官。祝五娘就在婺源縣松巖里孝敬公婆,曲盡兒媳之心。 不久,金兵進攻中原。宋王朝被迫南遷,即由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遷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朱松奉命任建州政和縣尉,后又任南劍州尤溪縣尉。期間,祝五娘跟隨夫君搬來搬去,相隨左右。 建炎三年(1130),朱子出生在尤溪鄭氏館舍。這時,朱松屢向朝廷陳述中興之策。宋高宗看了很不高興,改任他為著作佐郎、史館校勘,撰寫《哲宗實錄》。朱松在埋頭著述中,仍然繼續上書提出:任用賢才,整飭綱紀、收服民心等良策,遭到奸相秦檜的排斥。紹興十三年(1143)朱松因病去逝,享年四十六歲,祝五娘也才四十三歲。噩耗傳到南劍州尤溪縣,祝五娘哭得搶天呼地,死去活來。當時朱子年僅十四歲。祝五娘攜帶朱子,來到京師,料理朱松后事,安葬在崇安縣五夫里的西塔山上(后遷安葬于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寂歷山)。祝五娘失去了夫君的俸祿供養,又失去了娘家的補給,生活日益艱難。 其時,適逢方臘起義,朝廷派兵圍追方臘,徽州府城成了廢墟。祝確的家業因此受了很大破壞。加之又在一場官司中傾家蕩產,家族星散,從此日漸衰落。 朱松生前看到自身患病難愈,度日維艱,便將祝五娘和朱子托付崇安五夫劉家寄養。按常人認為:祝五娘乃富貴人家小姐,無法維持生計。其實,她雖是千金之體,但秉性剛毅,守操節儉。為減輕劉家負擔,她省吃儉用,日夜做手工,編織針線物,在市場上出售,供朱子繼續讀書。 祝五娘生有三子一女。長子、次子早夭,朱子是第三子,女兒嫁給長汀縣主簿劉子翔。 這樣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苦熬苦過。紹興十七年(1147),十八歲朱子考中舉人。紹興十八年(1148),十九歲的朱子考中進士,從此走向仕途,祝五娘才得心安。同年九月,祝五娘為朱子娶妻,女方是朱子的恩師劉勉之的女兒劉清四,與朱子同年。 朱子婚后,仕途不順,為了生活,只好在家開館講學,收些講課金度日。朱母仍然在家里編織針錢活,借此減輕朱子的負擔。此后,劉清四接連生了兒女,祝五娘就幫著兒媳照顧孩兒。乾道五年(1169)九月,祝五娘病卒,享年七十歲。葬在福建建陽祟泰里后山寒泉塢(今建陽區莒口鎮后山馬伏)。 朱松病故后,朝廷追贈他為通議大夫,祝五娘被贈為碩人。(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