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建陽區文聯名譽主席李家林編撰的《月朗風清話潭陽》一書正式出版,對在當前大力提倡“孝廉”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讀本。福建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馬照南為該書作序。全書史實詳實、故事完整、行文流暢、生動有趣、有味,給人以許多啟迪,予以連載。 朱子孝廉家風故事 朱松教子樹志向 朱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創立的后孔子儒家學說在近千年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他對傳承、光大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居功至偉。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評價他:“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二三人?!爆F代朱子學著名學者錢穆說:“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今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span> 朱子的輝煌成就除了他本人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外,自幼深受其父朱松的教誨有著很大的關系?,F在讓我們來看看朱松是如何教育朱子的吧! 朱松于紹圣四年(1097)出生于安徽婺源縣的一個破落的讀書人家庭。其父朱森是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窮書生。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進士及第,被授予迪功郎,建州政和(今南平市政和縣)縣尉。其時,南、北宋交替,社會很不穩定,外部不時受到女真政權金朝的侵擾,內部兵亂不斷。為躲避范汝為兵亂,朱松變賣在家鄉婺源的田產,攜父母、兄弟舉家入閩為官。建炎四年(1130年),朱松在閩任屆期滿,巴望朝庭的詔命。因兵荒馬亂,歸家不得,只得在政和、尤溪過著遷客的生活。官沒得當,謀生成為問題,幸遇尤溪有位名叫鄭義齋的朋友慷慨相助,從城南的鄭氏館舍中騰出三間房屋讓朱松夫妻住下。安了家后,朱松當起教書先生,以此度日糊口。當年九月十五日,朱子誕生。 朱子五歲時,就開始在塾學里讀書。在父親朱松的教育影響下,朱子從小便將“孝”根植于心。剛滿五歲,朱松就為朱子講授《孝經》,引導朱子了解道德的妙用,并告訴朱子,孝道就是做人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八歲的時候,朱子就已通曉《孝經》的大義,并在書上題書道:“不若是,非人也?!?/span> 紹興六年(1136年),朱松被召試館職入南宋都城臨安,先后任職于秘書省、尚書省和吏部,參與編修《哲宗實錄》。朱松便帶上年僅九歲的朱子到京城讀書,但好景不長,紹興十年(1340年),因朱松反對秦檜與金朝議和,被貶出知饒州,朱松憤而請辭歸閩,便寓居五夫家中,悉心教導朱子讀書。 朱子很小的時候,就有強烈的求知欲?!端问贰繁緜髡f:“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上何物’?”這個傳說,說明朱子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人。朱松嚴厲地教導他學習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以至于后來朱子回憶說“某自丱讀四書,甚辛苦”。 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子在十歲時就“勵志圣賢之學”,每天如癡如迷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回憶說:“某十歲時,讀《孟子》,至圣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志要做圣人。數十年后,朱子在傳經授徒教育學生時常說:“凡人須以圣人為己任”。 朱松經常講述古今成敗興亡的故事,來激發朱子樹立長大后為國忠心報國的志向。還曾為小朱子朗讀《后漢書·光武本紀》,講解漢光武帝劉秀在昆陽以三千精兵打敗王莽四十二萬大軍的故事,此情此景,七十歲的朱子依然歷歷在目。弟子黃榦在《朱子行狀》中提到,自朱松“得中原文獻之傳,聞河洛之學,推明圣賢遺志,日誦《大學》《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誠意之地,先生(朱子)蚤歲已知其說,而心好之”。可見朱松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開啟了對朱子的啟蒙教育,教育朱子從小要樹立愛國報國的志向。 正是在朱松和閩籍友人的精心培育下,朱子成長為千古大儒。在其去世后不久,宋家朝庭將其學說重新被確立為官學,并大力提倡,不僅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在東南亞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長達幾個世紀。(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