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家鵬 朱子謚號“文”,世稱“文公”,朱文公謚號與南宋辛派詞人劉克莊有很大關系。 嘉定元年(1208),宋寧宗以南宋理學家朱熹所倡導的理學“有德于朝”,要給朱熹特賜謚號,令太常寺討論擬定謚號。按照宋代謚法規定,官員生前官職必須達到一定的級別,死后才有資格由太常寺報請皇帝賜謚。當時太常寺議定的謚號為復字“文忠”,而朱子生前只當過漳州、潭州等地方官員,入朝任煥章閣待制四十天。謚號“文忠”,已經是高規格了。但劉克莊認為朱子功在著書立說,注釋四書五經,宣揚理學,給朱子定復謚“文忠”并不符合行為實際,應當予以復議。于是,他擬了一篇《侍講朱公覆謚議》上奏,建議賜謚號“文”。宋代文官的謚號以“文”開頭,謚號只有一個“文”字的規格最高,經天緯地曰文,博文多能曰憲,克定禍亂曰武,然后便是以文開頭的兩個字。比如: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文順等等。北宋只王安石一人謚號“文”,稱王文公。司馬光、范仲淹、歐陽修等名臣才謚號“文正”。 劉克莊從儒家道統發展的全過程,朱子對復興儒學的重要作用出發,兼考慮到朱子晚年為韓愈文集注譯,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因此,他建議以“文”給朱子定謚號,才符合朱子對理學發展作出的貢獻。寧宗最終力排眾議采納了劉克莊的意見,于嘉定二年(1209)特賜朱熹謚號為“文”,這就是世稱朱熹為“朱文公”的由此。《侍講朱公覆謚議》一經問世,立刻震動朝野。當朝中大臣知道《侍講朱公覆謚議》出自劉克莊時無不驚訝,紛紛寄語劉克莊表示愿意“折輩行”與之結為文字友。洪天賜《后村先生墓志銘》云:“侍郎定謚朱子曰文,天下稱當。忠簡傅公聞議狀出公手,寄聲愿交,諸老多折輩行。” 劉克莊是宋末文壇領袖,在南宋名氣很大,與陸游、辛棄疾鼎足三立,在詩詞、散文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是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他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詩詞革新理論。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劉克莊任建陽知縣,上任伊始,劉克莊見考亭書院日益衰敗,就撥款將考亭書院修繕一新,并將朱子當年講學的滄州精舍辟為“朱子祠”,以祭祀朱子對理學的貢獻。新祠堂落成后,劉克莊親自率領地方名流祭祀,并作祝文:“巍巍文公,宋之夫子。翼翼考亭,建之闕里。竹林蕭蕭,下有精廬……” 他還在《建陽縣廳續題名記》中寫道:“巍巍考亭,為宋闕里,兩坊墳籍大備,比屋弦誦。”這是最早記載的,把朱熹理學與建陽刻書看成相互關聯的兩件文化盛事而相提并論的文章。劉克莊在任期間,十分關心建陽百姓疾苦,見當年朱子興辦的社倉所儲糧食無幾,便籌款購糧三千石,補充社倉,以解災時民憂,還為社倉寫詩賦志:“聊為吾民留飯碗,豈無來者繼心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