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一生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所書院——考亭書院,為朱熹晚年定居講學終老之地,位于距建陽城區(qū)2.5千米的考亭村。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翁、紫陽,謚“文”,世稱文公。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大師。宋紹熙三年(1192),朱熹秉承父親朱松“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的遺愿,遷居考亭,創(chuàng)建滄洲精舍。宋淳佑四年(1244),宋理宗詔改滄洲精舍為考亭書院,并御書匾額。朱熹晚年在考亭書院著書立說,講學授徒,還在這里完成了《孟子要略》《儀禮經(jīng)解》《太極通書義》《楚辭集注》等,并對《四書章句集注》做了最后的修訂,成為科舉考試的程序,其思想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官方哲學,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還不斷向外傳播,對海外特別是對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朱熹門人眾多,英才輩出,承前啟后,形成了以朱熹學為核心、被認為是理學正宗的“考亭學派”,又稱“閩學”“朱學”。考亭書院因此享有“閩學之源,理學之巔”的盛譽。 歲月更迭,風刀劍雨。當年的考亭書院,僅存一座書院牌坊。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監(jiān)察御史蔣詔及巡建寧道僉事張儉所立的考亭書院牌坊,高約10米,寬約8.6米,為四柱三間五牌樓結構。枋柱間,雕刻有雄獅、麒麟、飛鳳、仙鶴等瑞獸祥禽,以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石坊造型古樸、器宇軒昂。1966年,西門電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庫水淹沒。1983年,建陽文物部門將其上移至玉尺山下。 政息人去后。“朱子故里”的后人們,對朱熹及其書院念念不忘、時時牽掛。五年前,考亭書院項目破土動工。一期規(guī)劃面積60畝,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建筑項目以朱熹祭祀紀念為核心,朱熹文化展示交流為依托,朱熹國學文化教育弘揚為目的。依托自然地形條件,結合現(xiàn)存牌坊位置,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設計,主要建筑包括集成殿、道原堂、慶云樓、清邃閣、燕居堂、碑廊等,于2019年9月順利建成。 初夏的一天上午,我興致勃勃,特意前往考亭書院參觀游覽。下了6路公交車,先是來到考亭書院正前方的“觀書園”游覽。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的觀書園,與考亭書院一路之隔,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其縱軸為考亭書院中軸線的延伸。在入口處中央位置,一塊橫臥的巨石上,刻著“觀書園”三個繁體紅色大字,兩側(cè)幾堵矮墻上,刻有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等朱熹語錄,還鑲嵌幾處古人勤奮讀書故事的浮雕,如,匡衡“鑿壁借光”、高鳳“流麥不顧”、孫康“映雪讀書”,以及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等。觀書園內(nèi)還有“三園”“一心”。即:勸學園、博學園、明理園;立身觀書園中心位置的映心天臺,造型為一本打開的圖書,一股清水從書的下端潺潺流過,映射了朱熹《觀書有感》一詩中的“半畝方塘”。在我眼里,它流出的不是水,仿佛是知識一般。 從觀書園折回,穿過有著近500年歷史的考亭書院牌坊,如同穿過時空隧道,依稀看到當年朱熹諄諄講學的情景。帶著萬千思緒、聯(lián)翩浮想,走向書院儀門。買過門票,進入其間,立定身,抬望眼,但見“集成殿”高高在上,直掛云端,氣勢不凡。經(jīng)向保安咨詢,得知從下到上,一共有158級臺階。當攀至中途平臺時,發(fā)現(xiàn)左右兩邊十余米處,對稱建有兩座四邊形亭子。興致勃勃,抵近欣賞。但見右邊的“春日亭”四根亭柱上,分別掛著《春日》的四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左邊“秋月亭”亭柱上,則掛著朱熹《秋日》詩句:一雨生涼杜若洲,月波微漾綠溪流,茅檐歸去無塵土,淡薄閑花繞舍秋。“亭子不大,創(chuàng)意挺好。”我喃喃自語,默默攀登。 最先來到莊嚴肅穆、祭祀朱熹的大殿——集成殿。殿名取自康熙帝評價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中的“集大成”。進入面積約350平方米的大廳內(nèi),最先進入眼簾的,是面對大門的朱熹坐像,左右兩側(cè)是從祀蔡元定、黃干、劉爚、真德秀四人的站立塑像。殿內(nèi)高懸著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為建陽朱熹祠所題的“大儒世澤”匾,以及“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主敬窮理紹濂洛之真?zhèn)鳌遍郝?lián)。 主祀朱熹,世人仰慕。四位從祀,同樣不凡。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號西山,謚“文節(jié)”,建陽人。南宋理學家、律學家,精通天文、地理、歷數(shù)之說,是朱熹最得力的學術助手。劉爚(1144-1216),字晦伯,號云莊居士,謚“文簡”,建陽人,南宋理學家,與弟劉炳同受業(yè)于朱熹。他任國子司業(yè)時,奏請寧宗降詔罷道學之禁,又請寧宗詔諭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于太學作為法定的教科書,詔頒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于太學作為學規(guī)。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號西山,謚“文忠”,浦城人,南宋理學家。慶元五年(1199)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是朱熹的再傳弟子。他以經(jīng)筵侍讀的身份,向理宗皇帝推介朱熹學說,《宋史》評價為“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真德秀)力也。”黃榦(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謚“文肅”,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高足和女婿。朱熹臨終時給其留下“吾道之托在此”的手書。朱熹去世后,黃榦高度評價朱熹“紹道統(tǒng),立人極,為萬世宗師”,確立朱熹的道統(tǒng)地位,被《宋史·道學傳》列為“朱氏門人”的第一人。 集成殿之后是道原堂。二者之間,是一個由青石板鋪面的方形祭祀廣場,廣場左右兩邊碑廊上,分別刻著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基本綱領一部分的八個條目大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原堂,曾稱明倫堂,是朱熹講學之所。朱熹在考亭書院講學時,確立道統(tǒng),祭祀先圣先賢。道原堂重現(xiàn)朱熹講學場景,擺著幾張課桌,懸掛先圣先師畫像。主祀孔子,從祀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并稱“顏曾思孟”四圣。 …… 重新修建的考亭書院,落成時間未滿一年,已成為福建省委黨校、福建省行政學院“現(xiàn)場教學點”,以及集美大學文學院“教學實踐基地”。5月30日,2020年中國社科教育國際工商管理博士班開班儀式在考亭書院舉行,全體學員參加了朱子祭祀禮。800多年前考亭書院的前身滄洲精舍,規(guī)模多大,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無論是布局,抑或是建筑,遠不如今天的宏偉氣派。單是這一點,朱熹及其“考亭學派”古賢們,倘若是九泉有知,定會由衷高興、備受感動的。(張桂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