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建窯遺址 漫步在水吉鎮主干道上,隨處可見各式古樸風格的建盞門店,里面的建盞作品琳瑯滿目,有素淡雅致者,有奇異瑰麗者,有古韻雋永者…… 每逢周末,水吉鎮建盞一條街更是格外熱鬧,來自五湖四海的建盞愛好者,或走馬觀花,或凝神研究,或以盞會友,一天結束,大家無不滿載而歸! 如今,只要一提到水吉鎮,人們首先聯想到的關鍵詞就是建盞。建盞是土與火的藝術,正是因為土,注定了建盞與水吉鎮有著解不開的千年情緣。 宋建黑油窯兔毫盞 尋找前世建盞情緣 透過老照片看到建窯遺址上那堆積如山的廢棄窯具、建盞瓷片,無一不印證了唐、宋建窯建盞的輝煌。水吉鎮作為建盞的發源地,雖然有過與大唐文明相伴的輝煌時刻,但歷經時代的變遷和社會變革的風雨,建窯湮沒了數百年。1935年,當美國人詹姆士·普拉瑪尋找到黑釉茶碗的故鄉水吉鎮時,美國、歐洲都引起相當大的轟動,但此時我國卻戰事連連,未激起一絲波瀾。 “當時到處都在大戰,我們擔驚受怕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哪里還顧得上那一塊破瓷片。”水吉鎮退休老干部陳平回憶道。 早年龍窯那片山頭有很多完整的,甚至底部刻有字的建盞,但由于傳承的斷層,文化的缺失,沒有人知道那些破舊的瓷碗價值連城。相比自己保存建盞,大家更喜歡替外國人找建盞、運建盞,因為那樣有“高額的務工費”。只有零星的古玩愛好者把這些無人問津、別人口中的“破瓷片”當作至寶珍藏。 新中國成立后,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軌道,對建窯的考察由此開始,建窯建盞正式踏上了它的復興之旅。1954年,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工作組在蘆花坪窯址堆積中采集到銘刻“紹興十二年(1142)”的匣缽,對確定建窯的制瓷年代具有實證的意義;1979年,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和建陽瓷廠試制的仿宋陶瓷產品在北京展出,經專家鑒定,與宋代建盞相似;1985年,建窯遺址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水吉后井發現稀世珍品“珍珠斑”瓷盞;2001年,建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0年的漫長歲月中,建窯建盞的面紗再次悄然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