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那些做盞的少年,在風塵中已不再嘆息,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仍保持著年輕的激情與夢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一千年,山河歲月依舊,一生此起彼伏,人已老,心已寒。今生只為盞,以身相許。含情脈脈,兩眼相對,似有千言萬語,盡在一盞中。 一只案臺,幾只盞,一口清茶,春風吹遍江南岸。盞中故事,隨著朝代更迭,浮浮層層,沒落于荒蕪之中。其實,也隨之埋下寶葬,讓我們此生有幸目睹華夏燦爛文明。 一只爐,烈焰熊熊燃燒,承載著千年的古風,再現(xiàn)千年的輝煌。從遠古的山路走來,走入千家萬戶,走進豪門貴族,走進皇宮中,一抹紅塵,轉(zhuǎn)身一瞬,已是潮起潮落,歲月蹉跎。 記得那兩位賣盞的人,一位叫紫玉甌,一位叫醉紅巖。盞中不用酒,看時心已醉,唯盞一往情深。一只大盆,燒成紫色,溫潤如玉,世間唯有建盞。 夜深人靜,把玩一只盞于股掌之間,感受它的溫度、厚度,欣賞源自于天然的紋飾,只能對爐火間自然的造化稱奇不已,可謂鬼斧神工。 于是明白,先人開爐前祝頌的虔誠,在未知中期待,對結(jié)果的期望。但有時,又顯得無奈,畢竟燒盞是老天的造化。 喜歡看著建盞出窯的那一刻,所有的收獲,已成為時光沉淀后的定格。 盞人,一雙雙深邃的雙眼,望著轉(zhuǎn)盤上正在制作的坯體,寫就了一頁頁千古的詩篇。一只盞,就是一個故事。從頭到尾,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寫成文章的一段。一只盞,就是一首詩,其韻其致,讓人神往。 一只盞,是一段文化的見證,在底足,刻上了各家獨有的印記,是個人思想的顯現(xiàn)。方寸之間,濃宿了中國人的博大精深,是中國人價值觀的體現(xiàn)。而古時,盞人發(fā)自內(nèi)心,不修法度,隨心而刻的“貢御”,見證了古人思想的勃發(fā)與智慧。 一只盞,是一段傳奇,燒制出兔子的毫毛的樣子,一滴油的色彩,鷓鴣的斑點……。忽然明白,來源于自然,出自于自然,是最經(jīng)典的,最生態(tài)的作品。山川與共,歲月榮辱,盡寫在一只盞。 建盞為茶而生,一抹茶,一段紅塵。遙想數(shù)百年前,悠揚的古樂響起,一場午后的抹茶表演,白色的衣袂飄飄,蘭指點點,茶香四溢,贏得滿座喝彩。 雖說,建盞生在南方,但我更愿意把它們比做書法的碑。而白瓷,則是帖。建盞的主基調(diào)是樸實、厚重。第一眼,你可能有些不以為然,第二眼,有些吸引了你。接著,你就會愛上了,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內(nèi)涵。一生一盞,不離不棄。 一程山水,路途漫漫。數(shù)百年前,那裝載著建盞的馬車,裝載著建盞的船,交替著前行,最終把建盞送進了京城。陽春三月,桃花開放,京城里文人正在高檔的會所里攀比著誰的建盞最好。或許,鄉(xiāng)間的一間茶肆,普通的老百姓也在斗茶玩盞。他們不為別的,只為一生一世的盞上情緣。 江山易主,建盞消逝于馬前鐵騎中。風華盛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時機,歷史給了后人機遇。一代盞人,作為后人,有義務(wù)、有責任把建盞傳承發(fā)展下去,不能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支榮慧) |